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特別報導

常存感謝 以同理心關懷學子

林招松老師-常存感謝 以同理心關懷學子

袁蕙芸、圖 林招松老師提供

懷抱親恩 以良師為榜樣
 

    在美國西北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林招松老師來自臺南東山鄉,老師感恩的說:「務農的父母雖不曾受教育,卻把有限的資源用在我和哥哥的教育上」,唸東原國小時,甫畢業至學校任教的林銘珠老師是他人生中的第一個導師,她常會邀請學生到新營市區的家中,並準備小禮物,有次招松老師拿到了一個保齡球型的橡皮擦,這對能有機會進市區且物資貧乏的偏鄉孩童來說是多麼的新奇與珍貴,班導師富有愛心與耐心、時時鼓勵同學的印象銘印在招松老師的心中,也啟發了他未來執教的志向與樹立教學的榜樣。考進了私立興國中學後,在那個有體罰的年代,國高中6年教學嚴格、反覆練習模考的紮實訓練下、林老師一路成績優異,現在為人師後也體會到當時老師的愛之深責之切,在青少年懵懂的時期不知自己志趣為何,有個要求嚴格的老師來約束引領實有其必要。

    順利考上臺大機械系後,機械系特別的是有自己的男十二舍,地處現在的凝態中心,系上課程設計很嚴格,必修課程不僅繁重,更有擋修制度,一科必修被擋就得準備唸大五,所幸有同宿舍學長及系上的助教制度,對課業幫助很大,尤其有位每學期第1名的沈姓助教更是令他印象深刻,但作業多、課業重也相對讓同學能在學習上有更多的專注力。此外,系上也鼓勵大學部學生先修研究所課程,在修完基礎課程後,對感興趣的學科能有更深入學習的機會。大四修了潘永寧老師的「焊接冶金」及「鑄造學」後,應用所學真的能製出成品,引發了他報考研究所繼續鑽研的興趣,遂和潘老師指導的材料所樊翔雲同學合作研究「鋁合金汽車用輪框鑄造」,設計鑄造模型、澆流道設計冷卻凝固參數的擷取等,看其固液界面凝固前緣的移動對這些鑄造產生的縮孔,在鑄造中雖偏向機械的領域,但因鑄造開始前須要做合金熔配,牽涉到許多材料相關知識,除了在機研所修一些製造組材料之機械性質,切削力學等必修課,其他課程就至材料所修習,更加深了對材料的興趣,潘永寧教授可謂促其轉換跑道的推手,碩二下時,潘教授銜命接任為歷來最年輕的機械系主任,系務雖繁忙,但至實習工廠看學生的實作時,必定親自蹲下仔細觀看學生所做的模型,親手觸摸學生插的熱電偶、切割的鋁錠大小、對熱電偶擷取到的溫度分析及一些實驗遇到的狀況,給予相當多建議,課業之外,每年潘老師都會請學生到家中聚餐,要大家把師母準備的豐盛菜餚吃光光,以免成為潘老師隔日的便當,健談的師母也常常關心大家的學習情況,林林總總都對林老師日後與學生關懷互動的模式產生莫大影響。
 

抓鵝的故事 以鼓勵代替責難
 

    念研究所時,選修了從中鋼研發處所遴聘的材料所創所所長張順太老師的「物理冶金」及「金屬凝固學」,中鋼是臺灣第一也是唯一的煉鋼廠,而鋼鐵製品是很多民生用品和基礎工業產品的必要原料,張所長在大學當助教時就對臺灣鋼鐵應用做了很重要的調查,工業界出身的他在課堂上都會講述很多鋼鐵冶煉相關實務及鋼鐵應用現況,分享很多商業資訊,記憶猶深的是臺灣當時每公斤的鋼鐵價格遠低於日本,鋼鐵是很重的材料,若過於低價,在外銷上不僅沒有競爭力,還會連帶降低產品的附加價值,當時臺灣鋼鐵業剛起步,中鋼一貫煉鋼廠初創,林老師面對鋼鐵困境,想去美國學習以幫助國內鋼鐵發展,赴西北大學攻讀博士時,研究的鋼鐵表面熱浸鍍鋅處理是屬於鋼鐵非常重要的表面處理,由於是美國鋼鐵協會提供獎學金,每三個月必須到鋼鐵廠做研究熱浸鍍鋅之鋅和鐵交互擴散的擴散反應層報告,因其很薄當時只能用TEM穿透式電子顯微鏡才有辦法解析出來,目標要把熱浸鍍鋅之鐵鋅合金相分析出來探討其對機械性質的影響,由於在臺大已有厚實基礎,所以有別於其他同學得先上一年課後才能開始實作,於1992年10月中進入實驗室時,旋即開始邊上課邊做研究,至1992年11月底group meeting時已能報告出實驗結果,讓指導教授Mike Meshii大為驚訝讚許,接下來由於題目為創新研究無人做過,挑戰甚為艱鉅,至隔年6月都苦無成果,在屢次的試驗與失敗後,6月中期末考完的第1個禮拜,Meshii教授到實驗室問林老師:「西北大學在緊鄰密西根湖旁有個小小的湖,如果要你去湖邊抓一隻天鵝回來,你能做到嗎?」林老師想了一下回答:「我抓不回來,因為從去年8月中來到芝加哥後,我從來沒有在湖邊看到過天鵝」,Meshii教授聞言哈哈大笑的說:「這就對了,東西做不出來不是你的錯,是下指令的人的錯誤,不是執行指令者的問題」。由於獎學金規定每3個月都得去報告研究狀況,一直沒有研究出成果壓力很大,時年60歲的Meshii教授任教將近30年,當下用抓鵝的故事來鼓勵學生,不把未做出成果究責於學生,林老師深受感動之下,打起精神在Meshii教授回日本的那2個星期再一次次的努力嘗試,終於失敗為成功之母,成為第1位成功開發製備出成果的研究者,老師憶及當時指導教授以鼓勵的方式代替責難,激發他更大的研究動力,如今也懷抱這樣的情懷來帶領著學生。
    1995年4月初學成回臺。5月中鋼因礙於人事凍結以顧問方式敦聘老師研究指導,開啟了在臺工作的契機也與中鋼合作至今,7月應聘大葉大學任教,2002年8月1日轉任臺大,林老師感性的說,這一路走來師母的支持相當大,「她比我聰明,資質比我好」,有著醫事技術專業背景的師母,生涯規劃都以林老師為優先考量,二人協力教育栽培大女兒成為臺大化工系的高材生,二女兒在北市大教育系畢業後投身教會工作,老師充滿無限憐惜與感激。

 

真真切切走過 以同理心關懷別人
 

    以老師的專業與工作態度,在業界的薪資遠遠優渥於教職,但是老師喜歡與年輕人互動相處,感念生命中每位老師的影響,認為只有自己真真切切的走過才能用同理心去關懷別人,雖自己並未刻意,但冥冥中上天就是安排讓林老師踏入杏壇去影響更多的人。「學生在學科方面雖然有學習差距,但努力規劃未來的心卻無差別,讓他們在4年學習完畢,不論唸研究所或在職場,都能按照內心所規劃的路去走,努力去達成自己的目標,這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老師又說:「臺大的學生本質學能俱佳,對學習要更用心,規劃要更全方位,除了精進專業學習,還要培養溝通領導、激發創意想法的能力」,不論選擇出國唸書或交換學生老師都很鼓勵。

    「對我來說成功人生的定義,不管是順遂或挫折,只要是自己親身經歷,切切實實的走過,我們就可以在別人有努力有規劃下的過程中幫他們一把,不論是提供我們本身的專業或是學習的資源,協助他們去完成規劃和夢想,自己就很滿足,這也是我在職場上的想法,年輕人是我們的未來」。談到教育理念,老師認為每人的教育人生觀不同,教師面臨的是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有別於工業上的工藝品有著統一的模式及標準化的製程,相同的設定就會製備出規格一致的成品,教育則不同,雖然拿的文憑相同,但每個學生仍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研究的英文是research,意謂一次次的搜尋,老師勉勵同學做研究的過程中失敗總是多過於成功,從教育的本質來說這卻是好的,讓年輕人知道,以最終結果的角度來看,很多的努力不見得會盡如人意有好的結果,但由過程論來看,從失敗中可以知道下一階段能如何去修正、設計以達到結果,知道自己哪裡不足,反而學到更多,內心更加豐富,最終的成果固然要重視但學習過程中心靈的豐收卻更為重要。每一次的失敗都是在成就下一次的成功。學生時代是學習失敗的難得階段,業界沒有容許失敗的時間。
 

以國家處境選擇未來
 

    論到現今產業現況,與工業界有長期互動的老師總會分享3-40年來工業發展的脈絡過程,讓學生能以不同的視角選擇未來,目前臺灣園區產業較為蓬勃發展,平均薪資較高,吸引了各領域的學生,也衝擊了傳統產業的人才招聘,產業升級及平均薪資的提高是臺灣未來必須要走的路,否則人才外移將是必然且持續,端看目前現況由國外引進人才的力道顯然不夠,加上人才外移,長期定對國內有重大影響,老師希望學生未來出路的考量,除了選擇國家發展的榮景,還能考慮國家未來所面臨到的挑戰與困境,老師憶及當初念臺大機械系時,系上一個很大的目標是創造國產的大汽車廠,沒有汽車產業,國家彷彿沒有火車頭產業一樣,從國家的困境去選擇未來,如同當時老師有鑑於臺灣鋼鐵品級及每公斤售價無法高質化,選擇朝此研究提升改良之路。1980年代IC代工是獨步全球的製造業模式,也讓臺灣高科技產業搭上半導體產業的列車造就了臺灣的榮景,年輕人循此去選擇未來無可厚非,但老師也希望年輕人選擇去挑戰、面對及解決臺灣的困境。於今也有學生認同而投身環保循環經濟的行列。
 

循環經濟節能減碳 機械人角色吃重
 

    談到機械系未來的出路與發展,解決全球永續發展議題,機械工業扮演著吃重的角色,就交通工具而言,如電動車、飛機的輕量化,牽涉到很多機械及材料的設計加工;再如能源的創造或節省,則有離岸風電的風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模組系統製造設計及電廠的維運,另一永續發展的主題是物質循環應用的循環經濟,其意涵很高,涵蓋層面非常廣泛,包括製造總產量透過機械製造做成最終產品,要可節能環保、低汙染、省水、省能源、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等,不管是機械製造、熱流技術、自動控制、固體力學的整合面,機械專業領域在其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園區產業發展非常成熟,製程切割很細,而跨領域的整合挑戰卻更大,正因有壓力才能激發潛能及創意,這對年輕人是更正面的舞臺。再者資源有限、二氧化碳解決的迫切、長照陪伴、居家照顧的精密機械人、醫療上所需的精密藥物輸送或手術器械,這些世界性的議題也都是機械領域的重要範疇。產業升級應是全面性的,不應偏重一方,以製造業為主的工業,若平均薪資提升,連帶服務業、金融業平均薪資也會因之提升,所以製造業的產業升級非常具有關鍵性。臺灣地小又無天然資源,工業能發展到現今階段實屬不易,老師也很感念從以前到現在,大家共同的努力讓臺灣找到了定位,政府部門在制度面應加把勁,審慎思考在產業體質不同,環境時空變遷下,如何解決尤其是理工人才在各個產業別的不勻稱,設法將產業升級,維持及提升競爭力。 
 

多元發展  儲備競爭實力
 

    針對現今年輕人對學習時間分配的定義與做法,老師認為這是全球及國家發展的趨勢與自然現象,無需過度憂心亦不同意過度干預孩子們多方向的學習,只需將全球發展的認知交給下一代即可,並認為現在學生的學習態度與當年無所差異,現今知識取得來源已不局限於課堂與書本,舉凡國家時事的發展、兩黨政治、兩岸關係、全球趨勢躍動瞬息萬變,任何領域都需學生關心,老師採取尊重孩子的自主學習及選擇,唯一要求的是注意自身安全。他說為人師表一直在做的不就是引導學生了解狀況與責任、榮景與挑戰後有能力做出選擇,無論參加活動、社團,學生需要全方面性的發展,教育的本質就是將教育資源,專業師資等軟硬體基礎搭建好,之後就該讓學生自主發揮不要限制框架去安排他們的未來,學生自然會去吸收所需要的養分選擇自己要走的路,他笑笑說據統計,諾貝爾經濟學得主最多的國家,也常會面臨經濟疲軟的困境,賺大錢的往往不是班上成績最好的那一位,所以不應以單方面的學業成績表現來否定學生的未來成就,臺灣幾十年的高等教育規劃,尤其臺大已很完備,對於基本能力的養成已經足夠,不必強求科科都要90分,看著學生對其他事物的關懷能力,老師反而越來越有信心,生物有多樣性,人才為何不能有多樣性呢?老師的教育觀融入老莊、道德經思想給了學生一個更自然寬廣的學習模式與空間。
 

永續發展的溫柔推手
 

    面對大自然迭起的反撲,老師也是永續發展(能源、循環經濟)的推手,在人們恣意享受大地滋養的同時,思考如何回饋自然,就如老師一貫知足、感恩與反饋的純然謙和個性,感謝父母、妻子、恩師,並且不遺餘力的將所學傾囊相授給學生,更榮獲93及94學年教學優良獎,96學年教學傑出獎,老師在身教及言教都豎立了最佳的典範。「老天爺對我再好不過了,我很滿足,感謝老天給予的一切」,老師勉勵同學凡事都要努力,機會總是會到來,抓住老天爺給你的機會,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盡好自己的責任,「付出與收穫的天秤上,上天對我太公平了,我很滿足」,如清風拂面的話語,在窗櫺外冬陽的斜映下,老師溫柔閃耀的雙眸透出人生最美的風景。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2003Meshii教授退休餐會(左三為Meshii教授,右二為林招松教授):是Meshii教授退休,美國材料學會TMS辦的紀念研討會後,和Meshii與實驗室畢業的人合影。

Art editor Img

2011潘老師生日聚會:是2011年潘永寧老師55歲生日在清境辦的潘老師實驗室畢業生與老師的生日聚會,右下一條紋衣服為林招松教授。

Art editor Img

2012父親節全家合照,右下一條紋衣服為林招松教授

Art editor Img

2016春節實驗室合照,中間白色衣服為林招松教授。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