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機械工程實務心得

機械工程實務心得

 

機械四林潔茵

 

感受理論與現實的差距
 

     除了三上的機械設計原理,大學四年來的系內必修,包括工程數學、機械製造或流體力學等,幾乎都是較為知識性的東西,學習的模式也較為統一,通常就是把課本內的東西讀好,然後在考試中把它寫出來,就能拿到相對應的成績。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學習方法,有時會讓我們學生不禁質疑──真實世界真的是可以用紙本或是電腦模擬出來的嗎?

     而三下的機械工程實務,正是一堂教會我們「理論與現實的差距」的課,因為這次不再只是交書面作業,更多的是需要動手去完成課程要求的作品。以我們這屆為例,要做的是一台以風力為前進動力且能夠自動循跡的氣動車,並在期中測試、期末測試與期末競賽中達到老師們的各種測試標準。

     我們這種比較擅長考試的學生來說,這是很不一樣的體驗,因為一直以來所仰賴的知識不再能夠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要面對的是──當理想公式不再理想,當一加一不再等於二,我們要如何修正理論與現實間的誤差?

相信隊友並且依靠隊友

     堂課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課內所有的東西都不再是個人作業,除了以小組為單位的期中測試,更包括兩組一起的期末測試,甚至是四組一隊的期末競賽,因此我們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別再想著孤軍奮戰」。

     我個人認為這是很好的學習經驗,雖然上大學後還是可能會遇到小組報告,但之前那些報告和這次卻是完全不同等級的。因為在以前的那些報告中,就算遇到比較隨興的組員,還是有辦法一人扛起重責大任,但最好不要想在這堂課中這麼做,因為很可能搞到最後發現根本做不完。
   在製作氣動車的過程中可以充分體會到溝通的重要性,我們得試著習慣時常與其他人交流想法,因為每個人的設計更動都可能產生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比如風扇的效能可能會影響程式的設定,又比如感測器的反應速度會決定前輪的位置範圍等等的。  
 

     是一堂會深刻了解團隊重要性的課程,因為當再也無法靠一己之力時,我們學會了如何信任身邊的夥伴,學會如何將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分擔給他人,學會如何在對方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而不過多干涉,更學會如何在彼此的堅持與妥協中完成作品。

機械系也是可以很溫馨  

 

     堂課最意外的收穫,大概就是知道了不少原本在系上不認識的同學吧,因為有了實作中心這個類似系空間的存在,多了不少和別人交流的機會,尤其是一些平常可能也不會在課堂上遇到的同學,或是遇到了也沒有特別打招呼的同學,反而可能會因為剛好在同一個時段去實作而認識。 

     最後一定要提到的是在兩次測試和期末競賽的前一天晚上的故事,那三天簡直就是「真•機械之夜」,因為那是除了全系同一個老師且會點名的大班課以外,整個機械系出席率最高的時刻,而且雖然整個晚上來來去去了許多人,但是一直到凌晨三四五六點,都至少還有一百多個人待在實作中心,為了更理想的成績,而不停地測試、測試、再測試。

     那個時候在場的所有人,不管認識不認識,大概都會有種患難與共的感覺。所以雖然當下大家情緒幾乎都很崩潰,都散發著生不如死的殭屍氣場,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那樣的氣氛意外地滿和諧的,有種機械系真的是一個大家庭的感覺。 Art editor Img


第23組成員合照,左起劉思澔、林穎希、林潔茵、吳冠廷、李冠賢


期末驗收大合照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