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放心投入必修實作課程

放心投入必修實作課程

文、圖◎ 大三鄭乃齊
 

必修實作課程
 

    「機械設計原理」是機械系大學部一學期的必修實作課程,預備同學前往下學期的Capstone「機械工程實務」。

  本班在廖先順教授的指導下,前半學期,紀錄「計畫、調查、發散、收束、規格」等思考與決策,後半學期,練習物理前提下的安全分析與零件的選用方法,最後配合各組時間規劃內容完成實體,完成「前測」與「實測」。以下不會提及細微的技術內容,而是擷取課堂、課後、測驗時間等活動期間,小組處理到的幾個問題及其心得。

放心投入課堂:本屆最缺乏「創意」的組?

  看在這堂實作課是每一位機械系畢業生都跨越過的課程,相信組員們不大擔心會不會過這門課,而是不知道會不會遇到不可逆的負面衝突,像是:形象的崩壞、虧欠的累積、肝的硬化等(提醒:若身體出問題,絕對不是課程的錯)。選組員時,每個人的頭上好似冒出了屬性質和雷達圖,教室成了生存心理的戰場(抑或自我放逐的開端)?一個人可能時間多,卻未必能有效率,可能有效率,卻沒有時間投入,經驗有時是把雙面刃,大家或多或少清楚,但就算表現不突出,也不表示合作不會順暢。

  那麼,在大學課程裡選組員時,若有標準,該著眼何處?是時間內交得出進度的人;是理解和在乎小組共同目標的人。

  如何處理時間與進度的分配?專業的人懂得估算時間,非專業的我們覺得,至少要學習加入緩衝時間,或是選擇採用某種可回溯決策分枝的規劃方法。這方面的心得是:就算放了50%的緩衝時間也不算誇張,但可以嘗試放完緩衝時間後,再選擇一個「緊張」的檢測時間點,使執行週盡量不覆蓋到緩衝週,緩衝週則發揮它原本的效用,讓組員有餘裕,放心處理自己其它的行程。

  大塊時間規劃完成後,規劃小塊時間。我們在甘特圖上將每個禮拜分為「A、B」兩個時段:課後與週末時間 “After”,與課程前的時間 ”Before”(週四上課)。課後適合計畫和執行開發項目,課前適合歸納進度、準備報告,這是試圖考慮學生時間特性的作法。另外,我們也於期初制定「空閒時間表」,了解組員各週間、週末的可利用時間,作為會議時間與分工的依據。心得是:這些作法確實發揮了作用,但或許可以尋找更流暢的溝通方法,而不是只在社群網路上看到「已讀」,各自的進度卻不知下落。

  如前述,課程放了許多重量在「從需求到規格」的設計過程。課堂的討論中,我們組想到的方案,沒有什麼新意可言。與其它組的方案比起來,我們多半只能保守發揮,避開那些看似難以掌握的選項。設計的發散步未能執行完全,是我們遇到的第一個大問題。所幸,課後研討下,我們得以運用先前必修課的內容,填補一部分思緒無法觸及的地方,像是使用機動學的圖論法,或是工程材料的分類方式。此舉雖然無法深入創意的根源,卻能夠有效探索我們的想像空間,看到各學科間互補的地方。

  回顧到選組員的標準:對理解而且在乎的人,我們能放心與他討論內容;對時間內交得出進度的人,我們能放心與他開發與完成提案。不理解也不在乎的人,不會突然變得上進,學期之內也很難有所發揮。

Art editor Img

 

甘特圖:學期開始時的規劃(當時未寫分工)
 

放心投入課後:「城堡」的成形與退場

 

  生活中常常把設計、開發、製造三者混用,而課堂上我們能理性理解三者間的差異,但課後呢?往往得在多次的意外與迭代中,逐步體會某種安排的重要性,慢慢站穩腳步。

  這學期的內容是撞球車。撞球車意味著有一台車,但沒有人規定車的樣子,唯有限定「竹筷」該像「打撞球般」影響「玻璃球」進入「場地四個角落的洞」,外加球車的尺寸、任務的時間等。場地被簡化成正方形,十顆球分散擺成環狀,撞球車需開往環心的小區域開十顆球,開球完後,撞球車才能離開中心,試圖清空球桌。

  有趣的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會打撞球。會打撞球的人似乎在此較有洞見,而一無所有的我們,只好「低估」自己現場操作能力,要求所有策略要「防呆」,增加操作途徑的「觸及區」,並量化規則與我方條件下的「限制區」,如果只能大力、直線推行玻璃球,竹筷要到什麼位置,才能肯定玻璃球會進洞?我們學習到如何考慮直接與結果相關的內容,並以它為規矩,考慮接下來的事情。

Art editor Img

衡量限制區:繪圖觀察球竿位置與擊球結果
 

  另外有趣的是,我們十分執著於不想砸錢購買高單價的動力模組,或利用系上創新實作中心以外的加工方法。我們想著要「持續交付」自己的設計方案,率先抵達運行門檻,有餘裕再把機械性能提高。資金成本越少,評分越高,時間成本越少,迭代空間越多,拋棄對製造精度的要求,加上先前的保守操作觀,是不是多數的設計方案會被這種苛求過濾掉,讓精神能夠灌注在開發中?

  這個思考方式讓我們遇到了第二個大問題:如果設計方案要求的運行門檻意外地難以跨越呢?往往越深入開發,內容越冒出許多細節或是參數,而這樣的調整往往需要歷經多次原型上的修改與測試,靠時間與毅力去攀越。我們缺乏一種對「設計方案會遇到什麼開發問題」的靈敏度,也缺乏「辨識哪個參數會對結果有最大的影響」的能力。怎麼辦?

  對策是:降低或是分散開發門檻,以人為單位分工開發。「密集板開發者」只做功能,不做其他條件;若該原型開發成功,「整合者」便擷取密集板原型的技術,開發機構模組,而於此同時,密集板開發者繼續開發其他功能。兩者並行至初步車體模組化完成,此時所有分枝(包含製造與程式開發)便回到主幹。這個做法讓所有開發者能夠放心在自己的項目上。風險是會有工時上的浪費。Art editor Img

 

  披星戴月!

Art editor Img

 

「城堡」:機構原型(半成品)

 

Art editor Img

「心臟」:機構模組(半成品)

Art editor Img

 

CAD:部分元件;左到右為整車視圖、底盤/大體、微調機構、發射機構等(空間未提省略許多零件,請見諒)

 

放心投入測驗:紙鈔放入完成後,請按確認鍵
 

  洋洋灑灑地完成了防呆、省錢的設計、開發、製造,物理上的工作算是大功告成⋯⋯不盡然。實作十四天前的前測時,我們立即遇到了「輪子選用材質不穩定」、「訊號傳輸不穩定」、「齒輪A怎麼崩牙了」等問題。雖然我們或多或少知道這些問題會出現,且都有反應並解決它的能力,但這在心理上造成了一些勞累。更麻煩的是:我們依舊高估了自己操作遙控車的能力,常常無法在時間內完成撞球車任務,或者儘管在簡單的路徑上,也未能讓球一次進洞。

  對此我們只能聳聳肩,逃避練習。逃避練習?我們選擇放棄在一週內養成一個人的遙控車能力,欲找到更優質的開車策略。

  我們讓兩個人同時提供視角,以降低一個人同時操作粗調(車體)與微調(心臟)的負擔。這個做法跟當初分散、模組化的策略一致。操控車體的人站在車子正後方,開動車子到一接近球後的定點,接近即可,操作「心臟」者則站在視角與他垂直的位置,試圖鳥瞰並微調球竿的平移與角度,兩個垂直的視角都能確認球竿位置。位置適當,便出聲認定,兩方認定後即可擊球。

  以此方式,配合其他在控制上面的經驗調整,我們得以用少數的練習時間,讓一半的球在實測時一球進洞。實測的成績我們大概不是最突出的,但我們應該是最直接而且有程序的,不會有多餘的口頭描述左右旋轉等,大部分的移動藉由手勢傳達。若置身現場,大概只會聽到兩個人說「OK」,以及一球入洞的聲響。當時,對這樣的安排,有一種「這才是機械設計實測啊」的讚嘆。

  如果人文科目要求我們共感於人,那機械科目要求我們共感於機械,應該不至於不合理。我個人不會欣喜於出於「幸運」或者「非測驗項目幫助到測驗項目」而來的成果,如果能放心地看到學習的成效,那自然能放心地看待所有學習上的成績。傳達這點的同時,也不會有心思害怕那些所謂不可逆的負面衝突了。

Art editor Img

What’s in my bag?

 

放心投入必修實作課程:
 

  放心不代表隨便。大學時期度過的合作課程中,與同組人:張益嘉、洪晧展、于紹尹、李旖樂共事,整組的氣氛是放心的。放心之後,在面對擔憂、疑惑、不確定性時,比較能夠觀察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以及情境當下,個人能夠提供的價值為何。

  投入不代表刻苦。投入進度與關於進度的進度,或者這門課程的其他面向時,發現,不只有實作的部分跟最終的成效有關。投入實作,若未能沈浸期間,整理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之間的關係,則往往引擎空轉,力不從心。

  感謝課程給我們許多力不從心的機會。日後盼能更加站穩腳步,提供不愧於台大機械系的服務與實踐價值。

Art editor Img

撞球車:退役前夕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