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我在瑞士的那一年

B03邱家瑞系友


    「去瑞士讀機械?哦!瑞士的手錶很厲害!」不少人對於瑞士的認識仍僅止於廣告中常見的模樣,事實上,我也未曾想過到瑞士讀書。機械系中常聽到的留學國家選項不外乎就是美國和德國,然而傾家蕩產都未必足夠承擔美國學費,德文A1申請德國機械系大概會直接被刷進垃圾桶,就在苦無對策之際,林沛群教授在一次專題meeting中提到了我從未聽過的學校,ETH Zurich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無知的我在QS Ranking和Google中搜尋ETH,便理解為何有人稱之為歐洲MIT,甚至可以說是比MIT還要吸引我,有我最想投入的領域,在瑞士德語區卻英文授課,甚至學費比臺大還便宜,再三確認我沒看錯那驚人的學費後,便來到了這個全球最宜居城市之一留學。

 

    ETH貴為愛因斯坦母校,在歐洲擁有數一數二的資金和研究資源。例如在成本極高且鮮少人投入的四足機器狗,能和Boston DynamicsSpotMITCheetah匹敵的就是ETHANYmal了,如此豐厚的資金也讓學生能夠有許多不同領域的研究機會可以嘗試。我就讀的Robotics, Systems, and Control (RSC)學程,必修的90學分內包含一個Semester Project和Master Thesis,讓我們在課業之外能夠有不少機會去拓展和深化研究經驗,相較於許多修課為主的碩士學位,如此豐富的ETH碩士學位搭配上低廉的學費實在是非常划算。

 

    另外ETH的修業年限非常彈性,例如要求90學分的RSC,若以一學期30學分計,原則上一年半畢業;120學分的Computer Science,則原則上兩年,但上限分別可達三年和四年。即便學分全部達成,在年限內只要不向學校申請畢業仍保有學生身份,因此許多同學或學長姐都不會急著兩年畢業,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找工作,或是在學校累積研究經驗,和美國緊湊的步調相比,更有利於學生規劃未來。不過越晚畢業不就花越多錢嗎?其實不一定,沒有修課的學期,包含做Internship、Master Thesis等學期,總共有兩個學期可以申請Leave of Absence[1],該學期則只需要繳交69CHF(約臺幣2100)的必要費用。除此之外,經濟拮据的學生還有機會可以申請足以補貼生活費的助學金,Scholarship for cost of living/studying[2],拿瑞士人的納稅錢讀書,何樂而不為呢?

 

    不過瑞士在實習上的規定就嚴格不少,基本上政府只會允許公司聘僱有必修實習學分的學生。如果就讀沒有實習學分規定的CSEE,就算公司實習面試通過,政府不發簽證也是無可奈何,不妨考慮申請ME、EE、CS綜合體且有實習要求的RSC,以免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同學實習爽賺錢和充實履歷。不過德語國家和地區學校的申請流程普遍比美國還要麻煩,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兩位學長學姐的網誌[3][4],不少來ETH就讀的同學都有讀過他們的整理,相當實用,也歡迎更多人來ETH就讀。另外瑞士還有一間位於法語區洛桑的理工名校,EPFL,也是非常值得嘗試的選擇。

Art editor Img
  ETH中央校區後方大平臺(Polyterrasse)眺望老城區

 

瑞士居大不易?


    瑞士的高昂生活費真不是浪得虛名,換算成臺幣,一碗牛肉麵750、學生健保每月二到三千、最便宜的宿舍房租也要一萬五,約臺灣三倍的物價,麥當勞都成為一種奢侈,跟臺灣高鐵一樣貴的火車票讓我只敢在有優惠的時候旅行,去過得地方屈指可數,實在是有點可惜了世界聞名的瑞士美景。不過大家也別因此就對瑞士卻步,若仰賴一餐160的學餐,花費其實跟住台北相去不遠;不比臺灣貴的超市生鮮,讓我在封城之後省下更多。又譬如手機網路費,雖然沒有像臺灣殺到見骨的499吃到飽,但對於不太需要手機網路的我,750MB約600臺幣的預付卡雖然還是貴,但我用了一年半都還有剩。總的來說,撇除無可奈何的房租,在瑞士生活可以一不小心就揮金如土,也不乏便宜的日常開銷選項,端看個人生活風格,無須因為種種刻板印象而卻步。別忘了還有可以拿瑞士人稅金讀書的機會,若幸運找到便宜房間且生活夠省的話,有機會比臺北外宿讀書還要便宜呢。

Art editor Img
  瑞士著名料理Raclette,小小一盤要價至少450臺幣

 

To ski or not to ski?


    一場突如其來的肺炎,打斷了我準備積極認識系上同學的計畫,卻也突顯了瑞士對經濟的重視。約莫二月底,義大利急遽升溫的疫情也滲入瑞士,一個月後瑞士便實施封城,考慮到非常多人每天從法德義通勤到瑞士工作,不可能封閉邊境且實施入境隔離,瑞士政府在第一波的應對還算合理且與歐洲各國相似,但在第一波解封之後,瑞士開始試圖在經濟發展和防疫措施之間取得平衡。七、八月疫情緩慢回溫時,瑞士卻不動聲色,在十月中旬每日病例大幅突破第一波的紀錄後才實施初步措施,但於此同時瑞士卻直言拒絕再次封城[5]。然而初步的防疫措施猶如螳臂當車,驟升的病例數使得醫療體系面臨崩潰,瑞士才因此宣佈關閉餐廳和酒吧等人多聚集的場所,不過不死心的瑞士仍然嘗試從中維繫經濟。在鄰近各國因疫情而禁止滑雪時,瑞士則特立獨行表示不禁止,在各州自決之下,瑞士的滑雪季依舊在各地開跑,也毫不避諱地如往年一般宣傳,此舉的確讓瑞士滑雪業鬆了一口氣,卻也招致鄰國批評,一直到英國變種病毒傳入後才放棄不封城的堅持。

 

    瑞士的低人口總數和低人口密度是對抗疫情的大優勢,但對於維持經濟的渴望反而造成瑞士的疫情出乎意料的嚴重,防疫措施總是慢了一步。曾經在超市遇到一位瑞士大哥攀談,不斷想了解為什麼臺灣疫情可以控制的這麼好,我想臺灣以往的經驗加上地理優勢得以搶得先機讓大家安穩過日,但我們也不應該因此就看不起歐洲各國的防疫成果,如果將有臺灣也是許多國際人才來往之地,且疫情不幸擴散,這些歐洲國家如何在國家經濟、人民自由和疫情控制之間嘗試取得平衡,都會是臺灣值得借鏡的對象,也希望未來能在沒有疫情的瑞士體驗我人生第一次的滑雪。

 

歧視與文明


    當種族議題在歐美各地如野火般蔓延時,瑞士似乎絲毫不受影響,因為對於我來說,瑞士是個十分和善的國家。我很喜歡在瑞士爬山遇到山友的時刻,大家都會不吝嗇地打招呼,即便遇到我們一副觀光客模樣的亞洲人也一樣熱情地招呼,如此的舉動總讓我感到非常溫暖。不過即便如此,種族歧視依舊存在。在肺炎入侵瑞士之初,和室友們一起在麥當勞自助點餐時,一旁看似國高中的青少年嘻笑的問道:Do you have Covid? 也耳聞有臺灣同學在超市結帳時,無端被店員喊virus,心裡肯定很不是滋味。但相較於他國的攻擊事件,瑞士在如此動盪的時期,仍鮮少在同學之間聽聞種族歧視的相關經歷。或許是高度的文明化讓人民懂得尊重,高生活水平也自然讓人民少了敵意,雖然仍有令人費解的行為,也不能夠說絕對安全,在瑞士的留學生活卻不曾讓我感到恐懼,夜晚的路上的靜謐更令人感到格外愜意。

 

總結


    上飛機之前,從沒想過留學過程會有如此大的轉折,內心的失落無法言喻,不過這一年的study from home,反而也讓我體驗到不同面向的瑞士。雖然少了美景多了歧視,還看到瑞士政府的特殊思維,這些卻讓我更珍惜我當時不是選擇傾家蕩產去美國而是來到瑞士。雖然蘇黎世比起台北高雄還無聊,也沒有熟悉的都市喧囂,但在這不安時期的生活還能享有平靜,我想應該沒什麼比這更難得的了。值得一提的是,瑞士雖然也有不少中國留學生,但還尚未像美國澳洲等地一樣滿山遍野,在學校和生活中有很多機會和不同國家的人們交流,我想這也是留學瑞士的一個好處。未來想出國留學的機械系同學,不妨考慮看看瑞士,給自己一條不一樣的路試試看吧! Art editor Img

 

邱家瑞
2014 ~ 2018,臺大機械學士
2019 ~ 現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大學(ETH)碩士
林沛群教授為學士專題研究指導教授

Art editor Img
  蘇黎世車站聖誕燈飾與跨年散場人潮


Art editor Img
  冬季尾聲健行Mt. Rigi健行

Art editor Img
  夜晚的蘇黎世大教堂 (Grossmünster


引用資料
[1] Leave of Absence
[2] Scholarship for cost of living/studying
[3]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申請小小心得總結
[4] 留學在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 (一)
[5] Switzerland refuses to follow neighbours into new lockdown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