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焦點人物

林勤喻總經理 認真當下 因緣俱足 水到渠成

文◎袁蕙芸 / 圖◎林勤喻總經理提供

 

理工邏輯 管理思維

 

    林勤喻系友現任友嘉集團智慧製造與數據服務部總經理,從小到大一路順利地就讀建中、臺大機械系、機械研究所,他與人為善的個性與同學相處得很融洽。在建中的歲月,他印象很深的是坐在他前面的同學,不僅對課業認真,而且生活作息規律、持之以恆的運動,兼顧學業與健康,最終考上臺大醫學院;反觀坐在他後面的同學,研究橋藝的時間多於課業,但也名列臺大電機金榜。他驚歎:「我真的相信有天才的存在,也深信努力一定會成功。」相較之下,由於父親是業務出身,處事靈活善於溝通,管理過工廠,具有管理的思惟,從小深受父親耳濡目染的提點影響,讓他兼具理工邏輯、業務靈活與溝通管理的思考面向。

 

凡事豫則立 創造雙贏

 

    大學時,讓他記憶深刻的是導師劉正良的「工廠實務」,從畫圖設計到成品產出,車、銑、鉋、磨、鑽、冲床的過程全都能操作一遍,只要認真下功夫就有考取證照的機會;另外張所鋐老師的「機械設計」,他更拿下了第一屆「所鋐盃」車輛競速比賽第1名。碩士班時,指導教授是范光照老師,從進行研究、聯絡廠商到購買設備,一切放手讓學生動手實作,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因老師當時身兼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事務繁忙,所以實驗室會議都安排在週六早上,並邀請外部人士聆聽,萬一沒有充分準備,就會在很多人面前難堪!學弟們都佩服他開會時的順利,殊不知他總是提前一個晚上就找老師討論,一方面可以顧全顏面、一方面讓老師事先掌握進度與方向,師生都能有充分準備,避免臨時出狀況的雙贏局面,也養成了林總經理凡事提前做準備的習慣。

 

    畢業後思考未來之際,同實驗室的同學孟令人,當時是服完兵役才讀研究所,因此已經先一步就業。在某次聊天時,詢問正在當兵的他要不要繼續攻讀博士班,要他想想未來最高的成就要定位在哪裡?進而分析百大企業中,技術出身最高位階是研發副總,而在科技產業要做到某個程度則需有博班的基底來支撐技術,用眼光放遠十幾二十年後的職涯觀點切入思考,很是特別;但是他反過來想,當時並沒有一個很大的驅動力要在博班繼續鑽研,腦海中也沒有出國的選項,除了中間偶而念過EMBA學分班自我進修,一路就在產業界投入深耕下去。

 

每一步都是完善未來的準備

 

    林總經理的第一份工作在致茂電子IC半導體測試機台,之後短暫的在光寶和歐普羅做數位相機DVRIP CAM。在友嘉集團任職時,憑藉著以往的經歷及接觸過物聯網數據平台的經驗,從雲端到地端,大範疇的智慧製造及細部資源的重組與互補他都能掌握脈絡,他認為就理工領域而言,光機電整合是未來的趨勢,他擔任分位和系統整合,學習電子電機相關知識,經歷軟體、韌體系統工程師及專案經理,都是為了完善未來跨領域整合的過程。他早期也獨立幫公司申請主導SBIR計畫並拿到補助款,期間所歷經的訓練對之後的工作助益很大。他指出職涯規畫要考慮深度及廣度,他自評個性使然,能力技術面必會遇上瓶頸,也覺察產業的鏈結,橫向溝通是未來世界的必然趨勢,既然在機械系所受的基礎專業訓練已夠用,加上本身喜歡與人交流,於是朝廣度作為發展方向,他認為技術可以傳承,但是能有人脈,找到對的人來做對的事,尤其在人的溝通上,就需要靠時間的積累。

 

    在泓格任職時,是他工作上重要的轉捩點,從總經理室的資深經理、到計畫處副處長、兼任總經理特助的角色,從研發轉到PM、建立整個售服團隊FAE、再協助市場行銷、業務推廣,充分發揮他面對挑戰的全職型才能。特別是他一手革新訓練的FAE團隊,從servicepresales再到PM的培養,針對每一個人的屬性找到適合的定位,他耐著性子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的訓練,從開始接案子、做presales、客戶介紹、到能站在台上侃侃簡報,從2人成長到13人的團隊,建構出另一種職涯的道路。所有的工作都是職涯的過程,他認為只要勇敢地不自我設限,終究能看到成果,有心就能做得到。

 

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

 

    他談到進入就業市場需具備的競爭力,首要是了解自己的個性,也許在學時沒有頭緒,但進入就業市場,想法就會鮮明起來,要隨著改變去調適和規劃自己的未來,謹慎去分析深度與廣度。機械是非常紮根的基礎科學,有非常多的力學原理在其中,所以機械系比其他系容易跨領域,這也是機械系天生的優勢。再來,他認為課業學習的比重要略為調整,例如電控、資訊和光學要多涉略,懂得善用工具來解決問題,多懂一些知識就多打開一扇門,組合工具、溝通能力加上人脈,與人為善,保有良好關係,時機到了就會回饋於己身。在工作時也必須上下左右換位思考,每到年底他都有擬定下一年度計畫與方向的習慣,按部就班審視資源是否充足及如何補強,讓自己與主管都能提早做好準備。他總在面試時要應試者思考3年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如何做? 他說,凡事預做準備,多加強跨領域的實力,機會都在天空飛來飛去,只有準備好的人才有機會抓下來。

 

洞察資源所在 重新配置整合

 

    目前任職的友嘉集團(FFG)創立於1979年,是由工具機、產業設備、綠能3個事業群所組成,產品涵蓋CNC工具機、電動工具及設備、堆高機、建設機械、電梯設備、停車設備、印刷電路板和LCD TV、LCD顯示器、太陽能導電膠、LED照明、鎂合金加工、LED/TP/PCB電子檢測設備等產品;在全球共用有93家企業所組成,從代理商轉型為製造商,由傳統工業進入高科技產業,其中工具機有37個品牌50個生產基地,並且分佈在全球十大機械製造國,為全球最大立式加工機械製造商集團(摘自友嘉集團官網)。比較特別的是,很多在學校甚至在書籍上都見不到的產品與方案,例如:友嘉集團所併購的歐洲高端機台設備,可執行多達百軸以上的切削加工與運動控制,單一機台的銷售金額,更曾創下高達近4000萬美金一台的紀錄。他認為傳產工具機面對未來需要智慧製造人才,但所有的人才基本上都趨向當紅的半導體產業,要從國立大學吸引人才進入工具機傳統產業是目前的困境。他正與政府同方向致力於協助工具機產業的變革,也發現學長學弟們都在共同為這一個產業努力,他重申跨領域整合和誠信是重要的,再來是溝通,定期的回報和共享自己的進度,有任務需求的時候幫公司多付出一些,洞察資源在哪裡,學習資源的重新配置與整合,只要多做,終會回報到自己的身上。在業界越待越久之後發現,學長學弟的幫助遠遠超乎他的想像。

 

把工作當作志業

 

    「我認為臺大機械系的學生夠靈活,剩下就是心態上的問題!你願不願意把這個當作是自己的志業而不是工作,抱著當你覺得好像沒有其他工作,只剩這個唯一選項的時候,就會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態,我認為要有這個想法比較好」。他接著分享「以一個禮拜工作五天,上下午做切分,留十分之一時間給自己,靜下來想想自己的職涯,定期做review的工作或是自我成長,想想工作帶給你什麼,不能在工作的時候總想要跳槽,那一定無法靜下心來把工作做好」。他覺得越聰明的人越常犯這個毛病,切勿汲汲營營聚焦在短期利益,如果可以在工作中找出樂趣,也算是件最快樂的事情。

 

重劍無鋒 大巧不工

 

    在職場上,學歷會是一個參考,那個參考是知道你的檔次不會差到哪裡去,但是到後面就是觀察工作的積極態度,要讓人家覺得你積極,而且正向,適當的表現自己;再來,英文是基礎的門檻,不論書信往返、基本對話,面對國際化業務,這都是很重要的職能要求,如有餘力,以機械領域而言,多學習增加德文和日文能力,前途將更為寬廣。「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是他很喜歡的一句話,甚至留言在高中畢業紀念冊與同學共勉,只要本身夠強,不用耍虛華技巧,有絕對的實力就有絕對的優勢。他認為,比起無鋒更重要的是藏鋒,不要直指別人的錯誤,太鋒利會傷人,留一點給他人嘗試錯誤的機會,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緣具足、緣起不滅」,緣分總是很奇妙地存在著,你永遠不會知道現在的人事物會在哪個機緣巧聚,獲得助益,只要正面積極,有善因就會有善果。

 

因緣俱足  活在當下

 

    大學時參加保齡球社、也玩撞球和桌球,但隨著年紀增長已不容易找到一同運動的朋友,健康與家庭是他目前覺得人生中最重要的事。對於事業,他相信因緣俱足,水到渠成,只要順其自然等機緣出現,投入的都不會浪費,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拼成一張完整的拼圖;而他覺得最有趣的是,長大後,同學最容易相遇的地方竟是機場。他分析臺灣的教育是個過濾器,能進臺大各方面條件幾乎相差無幾,縱使出社會在不同的領域發展,只要肯努力,不須刻意強求,最後總會在相同的層級相遇。求學時期因專業分流所看的東西純粹且同質性高,所以他很鼓勵同學跨系所去吸取多元的知識,視角不同,思考面向也更遼闊;除了理工本業之外,多去學習其他例如:心理、財經、管理等等知識,交往各種面向的人,多元思考,培養人文素養及接受不同產業的刺激。他認為求學的態度很重要,也建議學弟妹自我放鬆多少時間、就應相對念足多少時間的書,認真的玩也要認真地念書。進入職場面對工作壓力,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適當的壓力會使人成長,要學會調適,無所畏懼,不要後悔過往的活在當下。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全家福照(左二)

Art editor Img

  20201105台日智慧製造與數位轉型研討會

Art editor Img

  2018年 B81同窗好友聚會,林總經理(左一)

Art editor Img

  CIO專訪

Art editor Img

  於弗戈工業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