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機械工程概論學習心得

機械一 程奕璇


  新來乍到台大機械系,一切都陌生地令人恐慌。除了總在工綜迷宮兜來兜去差點迷路,更擔心的是對「機械」領域的一知半解,煩惱當初選擇時了解是否透徹,也擔憂自己是不是適合這裡。幸好,110學年度上學期的機械工程概論課程,帶著我一步一步對機械系有多一些認識。


課程內容與心得


  開學前三週,疫情肆虐,我們不得已只能採取線上上課。透過線上平台的課程,我們在這門課首先學習Arduino的操作,以利後續報告內容的發想和實行。高中時期的我,已經有接觸過Arduino,因此在這部份很快地上手,簡單地觀看教學影片後即了解課程內容。


鏽蝕背後的黃金知識 團結力量大


    待正式到學校實體上課後,我們著手進行整個課程中最主要的計畫──拆腳踏車。接下來的每一週,我們準時到工場報到,將腳踏車的零件一個一個拆卸。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和影片相異之處,或許是每輛腳踏車結構不同;或許是腳踏車長年浸泡在台北的陰雨中而生鏽;又或許是我們不熟悉腳踏車的構造。每當遇到問題,組員間互相討論、激盪多元想法,或是請教其他組,甚至直接動手嘗試尋找解決方案。無論問題最終有沒有被解決,其中的思考,已經帶領我們從最初的疑惑挖掘到背後的道理,進而追尋更深更廣的知識。


  學期報告以小組為單位繳交,為了如期完成任務,我們這組的組長一開始就十分有系統地將工作分派到每一個組員手中,因此整體進程算是十分順利。學期初,教授花了一些篇幅和我們介紹不熟識的組員之間要如何快速地讓團隊運作,我們大抵上依循教授的指導,整學期也按照預定的進度和規則實行。整個過程在組長的組織和領導下變得相當有條理,我發覺明確地訂定團隊守則,除了能減輕每位成員的負擔,還能將責任清楚劃分。藉由機械工程概論的課程,我體驗到另一種團隊合作方式。未來人生中,合作成員彼此不認識的機會只會越來越多,能在團體建立初期建置共同規則,才能讓團隊在最短的時間內上手,合力達成目標。


不能複製的人生  走自己的道路


  學期末,等報告大致都完成之後,緊接著是一連串的實體課程。有車隊學長回校分享,也有教授的親身經驗傳承。車隊學長黃尹謙經由大學在車隊的經驗分享「專案式學習──從賽車到衛星」的主題,透過實際動手將課本上的知識轉換成實作的工具;楊馥菱教授則是專注徜徉在知識海中深入鑽研,兩個人都就讀機械系,但成長的方向卻大不相同。前一週聽完學長的演講,我身體裡不安的血液竄動,畢竟對於實作,我說不上有天分,也不像車隊同學有足夠強烈的動力能夠投身其中、精進自我。好在教授連忙撫平我的焦慮,承諾下週會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機械系,說道若不擅長或不喜愛動手做也無妨,教授本人也是如此,但能在書海裡找到一片天地也是另一條道路。隔一週迅速地到來,這次,我的自我懷疑更深刻了,我似乎也沒有能夠傾心書本的天賦。和教授一樣從學士一路念到碩士再進攻博士,好像也不大適合我。


  一週一堂零學分的機械工程概論能夠幫我找到人生方向嗎?顯然沒辦法。看著成功的人分享經歷,除了佩服之外,難免感到徬徨,深怕自己找不到出路。但每個人的生命歷程本就不盡相同,沒有誰能複製誰的人生,課堂上提供的兩種選擇也僅僅是無數道路中的其中兩條罷了。想通這點之後,心中恐慌時便能輕聲安撫自己,不再陷入無限的自我質疑迴圈。經歷整學期的課程後,至少我發現自己對機械系的課程都挺感興趣的,無論是親自動手拆裝腳踏車,抑或者是教授介紹的未來課程規劃。我只是還無法確定自己更適合往哪個方向,也許再花一些時間探索,將這之中所有因素排列組合、權衡比重後,才能找到屬於我的大道吧!


課程小建議


  組裝腳踏車的過程和拆卸相比顯得混亂許多。課程影片中只示範拆卸的步驟而省略組裝的程序,雖然照理而論,組裝不過是拆卸的相反順序而已,但過程中我們仍是手忙腳亂。有部分原因是零件老舊導致拆解後毀損;另一部分原因是零件的缺失與磨損導致組裝困難。如果能夠補發新的零件替代毀損的零件,並教我們如何處理老舊零件帶來的麻煩,也是一種學習,否則即使我們自行嘗試找出解套,最後也可能是束手無策,或是捨近求遠,更嚴重的也許可能造成物件損壞而影響使用安全。遇到這些問題時,有個能夠參考的解決方法,是一種經驗的傳承,也能讓我們比較自己最初的想法和業界大多數的解法有什麼優劣之分。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與組員拆解腳踏車工作圖

Art editor Img
  輪軸拆解過程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