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務動態

張秉純助理教授

圖、文 張秉純助理教授

在台學經歷

 

    因為對拆解東西與了解內部構造及運作機制等一直都滿感興趣的,所以申請上台大機械系時還滿開心的。大三時的機械設計原理題目是做爬行機,過程有應用到大一大二修的工程圖學、機動學等,之後希望能再次應用所學進行實作。因為課程中黃光裕老師有提到實驗室也有能實作的題目,因此在大三下加入了黃老師的專題研究,並在老師的指導下於2014年取得碩士學位,之後於系上擔任了一年的專任助教。爾後於2015年在台北慈濟醫院骨科擔任研究助理,在當時對於之前從未有參與人體實驗經驗的我來說是個很不一樣的體驗,主要負責量測分析退化性膝關節炎病患術前術後的足壓與步態變化,奠定我日後進行步態分析的基礎。

 

在美留學生涯

 

    在2016年時有幸能申請上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班學程,由於當時是以擔任系上課程助教一年的方式錄取的,必須盡快找到指導教授以確保之後的獎學金,因此有同時在兩個實驗室做專題,除此之外,助教必須開設複習課程帶領學生解習題,而與在台灣上課先抄筆記再講解不同,他們習慣台上的人邊寫邊講解,對於第一次到美國的我來說非常具有挑戰性,再加上可能水土不服導致的全身過敏,頭一年的生活過得戰戰兢兢,常常擔心自己無法繼續完成學業。

    所幸在經過了一年的專題實作後,得到在機構設計與復健機器人領域非常有聲望的Professor Sunil Agrawal 的同意加入他的實驗室,開始了我的研究生活。實驗室的研究致力於探索與探討人體活動的生理表現與開發能使用於各類患者族群的儀器,由於接觸到的族群非常廣泛,像是中風患者、腦性麻痺、帕金森氏症、脊椎受傷、肌肉萎縮患者等,因此常常在每周的團體討論時,會有腦力激盪時間,去想有哪些方法可以了解或改善病患的行為特徵。老師本身非常注重基礎科學研究,常常會問做某個研究主題的scientific question 是什麼,為什麼這個問題很重要,在此之前更基礎的問題是否已經得到答案。通常確定研究問題後,自然就會開始不斷尋找資料與想方法及測試來解決問題,老師也會在我們遇到瓶頸時進行提點。

    實驗室的夥伴們人都非常好而且熱心,除了實驗室每周固定的小組討論與團體研究分享外,私下也都會給彼此研究上的建議或新知,若有人需要在研討會報告或是其他地方發表研究成果,我們也會私下再約評論會,盡量讓發表者再呈現給其他人時能有最好的表現。人體試驗也是準備時間久,或常常遇到意料外的狀況,但大家都會互相幫忙沒有怨言,在遇到瓶頸時也會扶持同伴們走過低潮。雖然實驗室的大家幾乎都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感情仍舊很好,除了討論彼此的研究內容,也會聊時事、各種觀念不同或是無意義的話題,此外在研究之餘,大家常常會約一起去同學家慶祝各種節日、四處品嚐美食與看展。

Art editor Img
  疫情趨緩時,與老師及實驗室團隊一起在學校戶外野餐

 

研究方向與未來期許

 

    我在博士班的研究有架設能施外力於骨盆的繩驅動式裝置,用以探討上樓梯的歨態分析並使用分析結果發想穿戴式輔助裝置及復健策略測試。另外也有開發能量測頸部運動的機構與利用眼頭互制的人體機制設計眼動控制頸部運動。在博士班期間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病人族群,在與患者對話的過程中,常聽到現有輔助與復健儀器的功能有限,可選擇的時常不符合需求,感受到他們對於這類裝置的渴求。此外,隨著全球多數國家都邁向高齡化社會,有照護需求的人口增加,但照護人員的人數不足,平均每人須負責的人數增加,導致照護人員的壓力倍增,近年復健與穿戴式裝置開發相關領域蓬勃發展,以增進患者生活品質與減輕照護人員負擔,但仍有非常多地方能夠繼續研究以貼合不同病患族群的使用,因此,希望未來能夠繼續投入設計合乎患者需求的裝置開發相關研究。

    在學生時代時,不論是課堂中或課程外,都得到很多系上老師們的提點與幫助,一直希望有機會也能回饋,很榮幸系上給我這個機會回母校服務。未來將持續精進教學與研究,盡力分享傳遞自身所學與經驗給學生,期許能協助到學生,不論是在機械領域或其他發展都能有所幫助。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 繩驅動式骨盆運動輔助裝置用於上樓梯研究

Art editor Img
  (b)眼動式頸部運動控制

Art editor Img
  (c) 頸部運動全範圍量測裝置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