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特別報導

宗福季教授 勤靡余勞,心有常閒

文◎袁蕙芸 / 圖◎宗福季教授提供

專訪本系1990級學士系友,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宗福季教授現任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以及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信息樞紐署理院長。曾任工業工程與決策分析系系主任,及品質與大數據分析實驗室主任。也是國際品質科學院(IAQ)院士、美國統計學會(ASA)會士、美國工業工程師學會(IISE)會士、美國品質學會(ASQ)會士、國際統計協會(ISI)當選會員、香港工程師學會 (HKIE)會士。另外宗教授是美國品質學會旗艦期刊 Journal of Quality Technology (JQT) 的前主編、 工業工程學會期刊 IISE TransactionsTechnometrics 的副編輯。他在工業大數據及品質控制領域有著廣泛而深入的研究,並積極參與有關品質改善和管理的教育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工業大數據,當中包括運用統計學習、機器學習、高維資料分析等方法研究涉及傳統製造、新型製造、物聯網、公共服務、金融等領域的工業大數據;此外,宗教授在品質分析、統計程序控制、監控和診斷領域有卓越成就。在國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共170餘篇,並分別於2004年,2009年和2018年三度獲得 IISE Transactions 的最佳論文獎。(資料來源:香港科技大學官網)

 

意外地轉科跨域

 

    宗教授在臺北成長,求學歷程裏,建中對他來說是衝擊開始的時期,同學們高手如雲給了他很多新的刺激與啟發,畢業後考上臺大機械系,然後在高雄兵工保修廠服預官役擔任補給官,負責倉庫、物料品管。那時同袍來自不同背景,也都有出國留學的計畫,其中有位清大工業工程博士,每每提及工業工程與機械相關聯之處,都讓他覺得很有趣,他記得當時和臺大機械系的同學們說好一起跨域申請,沒想到最後只有他真的去申請美國密契根大學工業工程系,其他同學仍舊多留在機械領域。他說:「踏出跨領域那一步其實不容易,跨界有很多不確定性,與聽說來的種種資訊也有很大出入,要勇敢,也要經過仔細思考」。幸好受過機械系紮實的培訓,經歷不同科系,跨界的接觸研究,他認為機械系的課程真的很受用。

 

    「顏家鈺老師給我印象滿深刻的」,那時控制領域專長的顏老師剛學成歸國,教學和其他老師很不一樣,常會要求大家互動,且時時關切學生的研究進行得如何。有別於早期老師多半將教材、PPT都準備得很完整,這種在學習間多一些思考,再加一些互動的教學style與眾不同,他覺得非常有趣,差點也要去讀控制。現在成為人師,從許多不知興趣、方向為何的學生身上,深刻體會到老師所具有的影響力,不知在哪個環節就會啟發或抹殺了學生,因此他引導學生時格外地謹慎注意。

 

    香港科技大學是採英語教學,本地生占了百分之八十,另外百分之二十是國際生,其中百分之十的學生來自大陸、臺灣、澳門等。香港學生私下交談常用廣東話,剛到港科大時,宗教授還刻意去學廣東話,課堂上使用英語,私下就以廣東話與學生互動,雖然仍有口音,但也展現了十足的誠意。已算是在香港紮根的宗教授回憶當初密西根博士剛畢業,和太太來香港旅遊,印象很深刻的是,那時在旺角,禮拜天依然人山人海,不自主的就會被擁擠的人潮推著往前走,那時候他記得跟太太講了一句話,「之後我不知道會去那裡,可是有一點很確定的,就是我不會來香港」,他笑著說「所以很多東西真的不能把話說得太滿、太絕對呀!」。當時汽車業興盛,在密西根大學所學,包括他的論文,都和汽車有相關聯,所以畢業後想在美國就業其實不困難,但他並沒有選擇留在美國產業界,而是選擇任教香港科大,一方面是考慮方便探望臺灣年邁的父親,加上直覺臺港文化應該相近,差異不大,另一方面也因為自己對學術界心有嚮往,後來發現臺港其實差別很大,沒有親朋好友在香港,他一開始並沒有做長居久留的打算,但是坐落在背山面海美麗的清水灣的香港科技大學所提供的科研與生活環境,讓宗教授漸漸深耕下來,並且在學術領域大放異彩,締造許多重要成就與貢獻。

 

知己知彼 積極參與國際會議

 

    自1997年至香港科技大學任教以來,二十多年來常聽到學生在學習成果及認真度方面一代比一代低落的評論,一直到後來擔任系主任時,墊高職位看到的角度,就覺察這些評判其實有待商榷,他認為大家多半主觀從自己熟悉的氛圍看世界,沒有仔細觀察學生已經隨時代環境丕變而變得不一樣,尤其現代網絡科技發達,學生搜尋、學習新知的管道多元,非常快速,思維模式也跟舊時代大相逕庭,所以老師必須與時俱進的改變和適應。論教學研究,他認為教學不能只依賴師範大學等教學型大學,研究型大學更應銜命以赴,產出亟具開創性之教學創新理念,教育猶如一場不斷地試驗,一味抱怨不標準化只是無濟於事,他語重心長地說:「無論何種改革,教學我覺得還是很重要,因為稱你一聲教授就是要你來教學生,我還是要強調在大學培養學生,培養人才,絕對是一個最重要的教育目標,也是我很大的成就與驕傲」。宗教授並建議老師及研究生要主動積極參與國際會議,除了老師自身要有感知、認同國際交流的重要性,了解國際研究現況與前景,同時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指出與實際結合不一定就是應用科研,無論是基礎或應用科研,重點在於要有落地的實質影響力。常常參加國際會議的他,希望能在國際會議上看到更多臺灣的研究團隊,回歸系所端,健全獎勵制度,補助經費,納入評比考核等,才能有效吸引師生參與意願。有鑑於領域之不同,論文評比也不能以量一概而論,「我在擔任系主任時,就將國際上同領域專家的評核列為升等擢用的優先基準」。

主動、互動、不隨眾

 

    他鼓勵學弟妹要主動學習,多與老師互動,找尋增加專業性的工讀與實習機會,始終保持好奇心,勇敢探索各種不同的嘗試,好好把握大學生活,相對香港80%仍以聯考為主的入學方式,他也提醒目前以甄試申請為主的臺灣,必需省思檢討避免家境無法提供資源,做出亮眼備審資料的優秀學生受到排擠。另外在香港,大學畢業生大都直接進入就業市場,待工作需要應用到高端科研,才會回校繼續攻讀碩博士以充實更高層的專業,這也是與臺灣很大的差異之處。

 

    他對成功的定義就是不要訂下太單一的標準,不要一窩蜂地隨眾,若欲朝向興趣夢想之路、在評估經濟及行業發展無虞後,一旦做下決定,就要有不依賴及不在意他人評價的決心,否則可能會走進死胡同,陷入自我懊悔的輪迴中。談到興趣與喜好,就學時期他參加的社團很特別,但理念都恰與教育相關、與現在的職業貼近,在建中他參加了「國學社」,跟隨辛意雲老師領略國學之美;進臺大後延續國學喜好參加了「庠序社」(庠序是指古代的學校),在臺大溫州街的私塾「奉元書院」聽著清朝遺老,在臺隱姓埋名的親王後裔,毓老(愛新覺羅毓鋆)講述著《四書五經》,間有諷批時政,接觸涉獵一些與機械專業相異的知識,而當遇女學生畢業或結婚,毓老還會致贈《孫子兵法》當作賀禮,饒富趣味。另外,他還參加頗負聲譽,有專業水準的臺大合唱團,團員中更有不隨眾的醫學院生,化興趣為專業,成為國際知名的音樂家。他目前也習練武當派的武藝,修性強身。陶淵明曾說:「勤靡余勞,心有常閒」,工作處事當辛勤勞作,不遺餘力,但心中也要常保有閒情逸致,才能忙而不亂、持久長遠。宗教授以此為座右銘並慷慨與學弟妹共勉。Art editor Img

2005两度在加州矽谷和台大機械同學聚會(左一為宗教授)

2017两度在加州矽谷和台大機械同學聚會(右一為宗教授)

Fugee

NTU ME 1986-1990 group photo(中央有圓圈標示為宗教授)

Art editor Img

在港科大的品質和大數據分析實驗室

在港科大的一些互動教學剪影

在港科大的一些互動教學剪影

2007年和密西根大學的博士導師史建軍教授在椰林大道合影 (左一為宗教授)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