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儒家的再出發

陳明新教授5分鐘的課中課      


    我從美國念完書剛返國的時候,再一次受到文化的衝擊。對照美國的狀況,我才發覺台灣不但科學技術落後別人,連文化修養似乎也比別人差。在美國的時候,如果走在路上,別人不小心碰到你,對方一定會跟你道歉,說對不起。但是回到台灣,走在路上,別人撞了你一下,頭也不回地就走掉。所以剛回到台灣的時候,有些事情是不習慣的。


    那個時候,我就在想,為什麼台灣落後別人這麼多呢?當時我想到儒家在現前社會的處境,儒家的教育,是針對「士」這個階級,也就是對知識份子所施行的教育。在古老的中國,這樣的教育方針是正確的,因為在科舉時代,知識份子多能透過考試,成為中央或地方的政府官員。而儒家的教育養成了這些知識份子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賦予知識份子一種責任感,所以當它們成為官員的時候,多半能夠清廉自持,戮力為公。可是在現前的社會結構,不同的階級,士、農、工、商、政,真正掌握國家資源,主導國家方向的人,已不再是「士」這個階級。資本主義社會掌握國家資源的人是「政」與「商」這兩個階級。現在這個社會,除了少數人例如學校老師,已經沒有多少人還自認為是「士」,知識份子成了社會上的弱勢。社會的主流氛圍是由政客、商人、媒體所塑造而成,而這些政客商人與媒體多半不會認為自己是屬於「士」的階級,其中有許多人看重的是利益,而不是責任。所以儒家士的教育,對現代社會而言,可以說是力量沒有使在刀口上。


    如果儒家士的教育,不再適用於現在的社會結構,那麼什麼樣的教育可以使社會上每個階級,都有一份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呢?不管是商人、政客或媒體,如果都能有一份社會的責任,有理想,而不是只看到利益,那麼這個社會就會更和諧,大家一起向上提升。如果大家都只看到利益,那麼社會就容易四分五裂,馬克思所講的階級鬥爭,也許就真的會出現。


    在西方世界,宗教教育使人民帶有一份理想,基督教的博愛彌補了資本主義社會的貪婪,而且這種宗教教育是深入西方社會的每一個階層,教育了大多數的人。那麼在台灣的宗教是否也能扮演這種角色呢?台灣許多的宗教,對台灣的安定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我覺得它們都太強調出世的利益,也就是人死後的利益,入世的精神是不如儒家的。儒家是全然入世的,儒家的信徒靠人世間的貢獻來成就自己,沒有死後的利益交換。所以儒家的精神是很可貴的,這麼可貴的東西,如果把它丟棄了,非常可惜。然而面對資本主義的全新社會結構,儒家的教育又要如何再出發呢?希望有人能為這個問題提出解答。Art editor Img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