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焦點人物

鄭兆希董事長 交織臺灣工業發展史

文◎袁蕙芸 / 圖◎鄭兆希董事長提供

 

專訪本系1990級學士、1992級碩士系友,現任兆陽真空動力公司董事長


    「歷屆畢業的人生故事,交織出臺灣工業的發展過程」,鄭董事長臺大機械畢業時,研究所的招生名額增加,留住了許多原本想出國留學的同學,當然他也順利考進了控制組。碩士班期間,指導教授顏家鈺老師開放性、自由發展的授課方式讓他印象頗深;接手范光照老師的「雷射追蹤系統計畫」,這是利用兩束雷射光連續不斷追蹤與估算機械手臂前面端點定位的高難度題目。這個題目讓他很得到很多成就感,不但享受親手實作的過程,也從中得到很大的樂趣、收穫與影響。碩論研究期間最大的突破,是將平面的四相位感測器讀到的位移偏差(Δy,Δz),轉換成馬達的移動角度(Δθ,Δφ),並藉此定位出立體空間的3D座標,提高追蹤性能,其中艱深的數學推導有很大的學術貢獻。在忙碌課業之餘,他也參加了中友社及棒球社、兼兼家教、談談戀愛、做為生活的點綴與調劑。

 

鳳毛麟角的獨資創業家
 

    「機械系畢業後繼續留在本行創業的比率似乎偏低」,鄭董事長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堅持機械本行的一個特例。他第一份工作就是服務於很標準、純粹的傳產機械「台中精機」,此後機械之路走的一貫而堅持。他還是機械系極少數自行籌資的創業家,創業維艱,過程非常辛苦,他直笑說10年前真是不應該做出獨資創業的決定。畢業已30年的他道出機械系「三奇」,一是畢業後留在機械本業的比例實在太少,二為在機械系唸到痛不欲生的比例應為各科系之最,三來唸完機械不會運用的比例應該也是最高。他建議想進入機械領域的學弟妹要審慎思考,機械系要唸的數學很艱深,也強調機械並不是黑手,更不是一般人想像那樣只是拿起板手敲敲打打的刻板印象。相較許多機械系同學踏入職場,轉換跑道後,極少會應用到工程數學;但他從進入台中精機開始工作以來,無論在控制系統、大樓減震系統、熱傳、自動化、真空濺鍍、系統識別、高速氣體擠壓軸承等,都運用到大量數學,對堅守機械本業的他,剛好駕輕就熟、如魚得水。早在民國83年,台中精機已率先搶進大陸,然而他感嘆20年來半導體、電子業蓬勃發展,工具機產業卻停滯不前,往前趕不上德、日,後面又有東南亞、大陸等追兵。這種景況,應該是國內機械優秀人才轉行所致,值得憂心與正視。


敏銳觸角 洞悉產業現象


    鄭董事長的產業觸角非常敏銳,有其獨到的見解與看法,他觀察臺灣的產業現象,臺灣前段製程設備的缺席,半導體設備、零組件本土化是一個必須努力的目標。這正是為何台積電獲利雖高,卻不見帶動臺灣GDP的成長,也正是韓國2004年後人均可以超車臺灣的主因。國外真空設備大廠動輒千億的營業額,如果營收獲利皆能留在國內,等同於鴻海一年的獲利,這正是台積電可以著力之處。

 

研發創新 產業突圍 共創雙贏
 

    從產業視角客觀思考,韓國上下一心全力扶植三星,掌握了智慧手機品牌,產業表現亮眼,大幅提高韓國的國民所得;反觀國內台積電是臺灣獲利最高的企業,直至近年增設廠區才影響房價大幅上漲,但卻仍未發揮帶動臺灣GDP成長的重要作用。探究其因,該企業前五大客戶是美商,外資持股更佔80%,資本支出都在國外,利潤外流並未湧入國內,因此無法成為臺灣經濟成長的領頭羊。再加上只有本土設備商,才有可能使用本土零組件,連帶也流失零組件的資本支出。因此,只有台積電跳脫幫美國打工的腳色後,才有可能提高臺灣整體的GDP。反觀汽車工業和半導體供應鏈反差很大,其需要許多衛星工廠協助,從國外進口大型零組件並不符合成本效益,所以較易仰賴本土零組件廠商,與供應商建立起革命情感,這正是國內半導體產業可以努力的空間。

    其他高科技產業如臺灣觸控面板全球市佔率曾達50%,但沒幾年榮景,不久連同太陽能、LED、光碟…等產業,就又莫名像煙花閃現,倏地消逝。就算由台積電領軍轉投資LED、太陽能也是無功而返,同樣是高科技,同樣是台積電投資,命運卻與晶圓代工天差地遠,顯得十分弔詭。因此他有幸躬逢其盛高科技業發達的年代,帶隊至德國受訓學習濺鍍機並將技術帶回臺灣之後,經歷幾年的研發,提出創新的移動電漿磁控靶技術並創辦兆陽真空動力,就是要幫助國內光電產業找出一條突圍中韓之路,與客戶共創雙贏。


針貶時弊 把握手中競爭力


    他進一步分析電子業,電子五哥有各自的供應鏈,面對集中的客戶就像被戴上緊箍咒的孫悟空般只能乖乖聽命,對國外客戶有求必應,但對國內同業則削價競爭拚搏到見骨見血。這種血拚模式擴散到高科技,再加上紅色供應鏈的推波助瀾,太陽能、LEDDRAM、光碟、觸控等產業一蹶不振,政府及企業家對光電科技「慘」業關懷度不夠,警覺不足,執政重點沒有擺在思考其對臺灣的傷害程度及因應對策,也忽視其對產業興衰與國力造成的影響。鄭董事長認為臺灣以中小企業為主,作為出海口的下游廠商佔據通路,這些廠商應採取合作代替吞併的策略,希望龍頭企業能以開設百貨公司廣納廠商進駐的概念,放棄原本一條龍的高度垂直整合模式,引進國內設備廠與其製程,才能共創雙贏並帶動國內零組件產業。過度強調垂直整合掌控所有零組件與製程或過度迷信舶來品反而無法發揮臺灣中小企業的主的優勢,讓臺灣走向毛三到四。也就是韓國走向單一企業包山包海,這種模式並不適合臺灣中小企業為主的生態。臺灣企業無法像中國大陸與韓國去依賴政府補助,只能靠企業自我韌性,締造臺灣奇蹟。鄭董事長也指出要想提昇前段製程設備,End user應釋出善意與信任的態度,對設備商明確說出規格需求以提高良率,減少開發初期Demo成本,才有機會共創雙贏。他另點出中、韓等競爭對手以3-5倍高薪挖角國內工程師,再以低價競搶訂單,縱使經營之神下凡,這些靠管理也難以克服的經營困境,企業主無力招架,或許期望政府能好好研擬對策,立法因應。此外,光電產業缺乏上位專利及核心技術,屢達物理極限,很難突破,早期政府戒急用忍的N-1策略失靈,使昔日被視為明星產業前進大陸的「面板五虎」無奈遭中、韓輾壓成「雙貓」窘況。半導體產業與光電產業最大的不同是產品為客製化,而非標準零組件,製程不斷演進,再加上上百道的複雜製程,因此可以用製程良率防身,摩爾定律慶幸走了三十年還未到盡頭。再加上臺清交的碩博士願意犧牲健康與生活品質,臺灣才能以上駟對中駟的競爭策略打敗美、日、韓,才換取到臺灣半導體業在全球舉足輕重的地位。從現實面來說,美、日、韓的名校菁英,盡有GoogleFacebook、動漫、美妝、工具機、汽車…等適合外銷的產業可供選擇,小島小國的臺灣就只能接受與緊握碩果僅存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半導體與電子業。


串聯關鍵供應鏈 帶動產業提升


    鄭董事長點出就業現況,職場新鮮人對產業不熟悉只嚮往知名大廠,產業排擠效應,迫使小規模的企業廠商徵才不易,吸引不了國立大學畢業生。臺灣機械產業環境不重研發,例如做腳踏車沒有變速器、做工具機沒有控制器、做汽車不做引擎,沒有關鍵核心零組件,他期冀知名企業能幫忙串聯建立起上下游供應鏈,齊心協力創造一魚三吃的雙贏局面,擺脫「毛三到四」的代工模式。
    高科技產業80%的成本支出用於購買設備,但機械系卻無法主導高科技產業,鄭董事長希望有朝一日能改變此現象,整合知名企業與中小企業打群架,機械設備商能用先進的技術與創新的生產流程協助國內高科技,並進而帶動關鍵零組件供應鏈,這正是鄭董事長創辦企業的最主要思維。


踏出舒適圈 過出精采人生


    他鼓勵也提醒想自行創業的學弟妹,若創業方向是需規模優勢、全球化競爭的產業,除非有不可取代的獨門技術,否則要特別注意擁有廣大市場的紅色供應鏈低價競爭的威脅他也建議學弟妹不要只安於知名大廠的設備工程師,也許可以勇敢地踏出舒適圈,為其他產業的提升盡一己之力。
    
    常云「十年磨一劍」,常用來鼓勵人要有耐心才能成功,「學以致用」,也常用於鼓勵剛畢業的學子;但他笑說,等到自己投身創業,十年一晃即過,才發現原來學校鼓勵創業是有道理的,因為創業後就會被迫不得不學以致用的十年磨一劍,將所學充分發揮,輕輕鬆鬆就達成老師的期待。對於學弟妹,他再次重申「機械系不是黑手業,而是工學院中數學用最深,面向最廣的科系。只要能耐心學得夠深,就能嚼出其中的樂趣」。臺大擁有最頂尖學生、地利之便及最多資源挹注的優勢,但少了鯰魚效應,不免耽於安逸,應將眼光望向國際,不以領先國內院校為滿足,才能在世界大學百大中持續超越自我。因此臺大畢業學生也應以此為借鏡,臺大學生升遷機會多,反而容易安逸於某個環境為滿足,陷入忙與盲,如果能跳出舒適圈,反而就能活出意外的精采人生。他選擇創業這條路,經過高科技產業、半導體零組件產業、半導體前段製程設備的琢磨洗禮,他一路摸索,自我挑戰,艱辛而無悔,相信自己的目標,做好準備,機會自然就會來臨。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  鄭董事長全家聚餐
 

Art editor Img

█  移動電漿磁控靶
 

Art editor Img

█  鄭董事長於陽明山踏青
 

Art editor Img

█  鄭董事長與老婆出遊
 

Art editor Img

█  鄭董事長於機械鐵工廠幹活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