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焦點人物

邱祚之教授 選你所愛 愛你所選

專訪本系B70級學士系友,現任美國普渡大學教授

文◎袁蕙芸 / 圖◎邱祚之教授提供

 

    邱祚之教授於1985年畢業於臺大機械系後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深造,並在1990年取得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他任教於美國普渡大學機械系。他的成長背景與一般人相似,父母都忙於工作,他笑說:「小時候,放了學,書包一擺就跟著同學和鄰居小朋友出去玩了,除了要遵守按時吃飯、洗澡、睡覺與做功課的規定外,父母也沒有多餘的時間和金錢安排學習什麼才藝」。也正因為沒有父母過度的控制與安排,培養了他自主管理,為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在人才濟濟的臺大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價值;同時,也由於自我規劃和時間管理的訓練,讓他了解自己的強項所在,建立充分的自信,這些經驗對他之後去美國唸書及未來的人生歷程有著很大的幫助和影響。


勇於嘗試、認識自我


    對於年輕一輩而言,處事容易疑慮,缺乏判斷力,陷入迷惘而不知所措的困境,他鼓勵他們不要凡事都問如何做才是對的、才是好的。相反的,要在審慎思考後,決定自己想做什麼,然後就去實踐。只要做得好,自然就是對的;做的不好,就要嘗試其他方法。邱教授也鼓勵為人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興趣與企圖給予適度的支持,讓他們有主宰自己、親身嘗試、認識自我的機會與空間。
    在臺大,導師梁文傑教授曾說了一句影響他一生的話:「唸書不要貪多,重點要唸的懂與通」。這句話讓他深刻體悟到學習是一個自主的過程,必須確實了解與認可所學,而非盲目地追求閱讀的量,真正去唸懂一本書勝過唸三本書卻一無所獲。另外,版書寫得非常漂亮的袁京老師,將「自動控制」教得生動實用,這也是影響他後來赴美繼續鑽研自動控制領域的主要原因。
    在臺大,社團活動也是另一個值得一提的點。由於高中時社團選擇有限,他只參加了童軍社和編撰畢業紀念冊的活動。邱教授笑說:「進了臺大,我主修社團,輔修機械,80%的時間都花在社團上」。他兩度隨著慈幼會山服團到臺東南橫幾個布農族的部落服務,美其名服務偏鄉,實際上受益最多的卻是自己。他體會到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同的層面、文化及生活習慣。了解了弱勢族群與城鄉差距,越去深入接觸,他就越發現自己能提供的幫助其實有限。直到大三、大四期間的一個偶然契機,他加入了「幼獅張老師」,接受一連串以同理心傾聽、輔導高關懷青少年的專業訓練;也在這個時刻,認識了與他有著共同志趣的太太,得到另一個收穫。


多元探索興趣 助益未來就業


    他深信選修許多機械系之外的課程,如經濟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對工程系的老師而言是至關重要的經驗,也認為所做的科研技術發展應當建立在謀求人類生活福祉與社會貢獻的基礎上。臺大給予他多元彈性的選課空間,使他能夠在自身能力範圍內進行最大的嘗試,培養寬廣的知識根基,提供探索自我的機會。這對他影響甚鉅。他建議那些志向未定的同學能廣泛地進行多元學習,無論是好或壞的經驗都有其價值,這不僅能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興趣和長處,更對未來職涯有所助益。
    他很慶幸在臺大時能接觸各個面向的優秀人才,也深深覺得人的價值並不專止於單一事情上。邱教授積極經營社團活動,廣泛的探索新知,同時能兼顧學業。這種時間管理的特點,正是UC Berkeley要吸納的人才所具備的。在這座匯集全球頂尖人才,金字塔中的金字塔裏,他沒有通過第一次的博士資格考,成了他人生中一個很大的轉捩點。他幡然醒悟到必須改變學習態度,努力在機械工程領域打下專業根基,他說:「臺大養成了我的人格,而UC Berkeley造就了我個人專業的成熟發展與成長」。一門連體力學(Continuum mechanics)的課程,讓他融會貫通了熱力、材力、動力、流力、靜力各項力學原理。另外,由於顏家鈺、胡竹生、譚俊豪、陳明新等優秀學長的傑出表現,開啟了導師Tomizuka教授對臺大學生的興趣。Tomizuka教授的實驗室甚至還有ChinaTown之稱,大家在這裡互相學習、鼓勵、競爭與挑戰。在UC Berkeley 三年碩士和四年博士的學習期間裏,他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與收穫。
    Tomizuka教授獨特的指導方式,使他在尋找博士論文題目上有了很寬廣的自由。他研讀了無數篇的論文,跨領域地涉獵了電機和生物工程課程;其中,一門「technical writing or technical communication」的課程只有一個學分,作業規定只能用200個字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完整表達內燃機製程。這項艱困而嚴格的訓練,對他在美國求學及未來職涯中有著很重大的影響。


業界實習體驗 確認職涯目標


    1989年暑假一個偶然的機會,經由譚俊豪學長介紹進入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實習,認識了陳正夫及葉哲亮(清大)學長。兩個月的時間,從參加一個當紅的計畫到計畫突然被取消,他體驗了工業界在技術創新與市場時機的挑戰。
    邱教授建議赴美留學的同學要勇於踏出華人圈,多結交美國當地好友。一位美國好友的介紹為自己謀得了畢業後在惠普公司(HP)的第一份工作。公司位在居住環境良好的San Diego,職務上不僅待遇不錯,離家也近,工作也覺得游刃有餘、得心應手。然而,一年多後,由於市調業務誤導產品設計方向,導致工程師團隊花費長久心血的計畫又被終止。心緒未平之餘,恰好1995年機電整合熱潮興起,普渡大學需要相關專業的人才,指導老師想起曾擔任2年助教且得過最佳研究生TA獎的邱老師,便大力推薦。儘管當時在HP工作順利,他以淡定的心態前去面試。於是,他在1996年順勢轉換跑道,投入迄今已有27年的教職生涯。


高壓自主學習  引領學生成長


    由於受到普渡大學許多資源的支持,邱教授加倍反饋在教學上。他特別規劃了一門高壓的經驗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整合課程,結合他在業界的經驗設計一門課,讓同學在實務環境中,身歷其境的模擬整個產品設計(product design),原型測試(prototyping test)、跟重新設計(redesign)的過程。老師要求同學講述自己所做的事情、做自己所講的事情,挑戰學生能力、培養學生自信。這門課20多年來一直都是引起學生高度興趣的熱門課程。


放下得失心 充實自己的工具箱


    說到臺美學生之間的差異,臺灣學生過於重視得獎文化,才藝和技能成了競爭的工具。大學評比的激烈競爭使得各所學校趨向同質化,抹殺了多元發展。相比之下,美國學生注重體育運動和自主探索感興趣的才藝。他們以自發性的方式去學習,同樣每天都充實於課外活動,但他們的學習出發點卻有所不同。邱老師鼓勵同學在學生時期要竭盡所能多元學習,裝滿自己的工具箱,並且真正地熟練善用這些工具,這樣才能在機會來臨時及時把握。其次,當準備充分後,更要能創造機會,保持開放的心態,建立人生不同階段的人際關係,將不同領域的事物與知識進行鏈結,建立的關係越多,就能借力獲得更多的機會。他也建議同學放下對成績的得失心,敞開胸懷去尋找有助於人生發展的各種契機,不要因一時的挫敗而喪失信心,也不要將人生目標放在追求成就與地位上,而是將重心擺在自己能給予他人何種重要深層的影響上。只要影響力夠深,成就與地位自然隨之而來。中國人有謙虛的美德,但過於保守而不敢表達自己,也容易失去創造影響力的契機。身為教師,邱老師認為從事教職能啟發與影響無數學生,他感到非常有意義。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是邱老師受用無窮的生活格言。他認為工作與家庭不可偏廢,Work Life Balance,要謹記工作上的成就與掌聲是一時的,但家人卻是一生永遠的陪伴與扶持,邱老師再次鼓勵同學放下對成績的執著,努力充實自己的工具箱,做好準備,把握與創造機會,勇於表現自我,貢獻出自己的正面影響力。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Sunset at Acadia National Park (2017)

Art editor Img

與父母在台北北門 (2019)

Art editor Img

747 cockpit – the last flight of this 747 (2017)

Art editor Img

Family vacation in Costa Rica (2015)

Art editor Img

Self at Whistler Mountain in Canadian Rockies (2009)

Art editor Img

台大機械同學與家人小聚 – 右到左 邱祚之,蔡錫錚, 羅本喆,蕭述三 (2002)

Art editor Img

On the glacier with wife (2009)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