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四歐陽德倫
首先很感謝系辦的再次邀稿,讓我有機會透過書寫重溫 2022 年交換時的美好時光。
我是於 110-2 學期赴荷蘭烏特列支大學交換的歐陽德倫,我很喜歡攝影、也很喜歡透過旅行探索這個世界,也因此當時透過交換遊歷了數個歐洲國家,並拍攝許多旅行紀錄的平面及動態影像。在回台的這一段日子裡,每當我在翻閱這些影像時,最大的遺憾莫過於當時沒有對歐洲建築的歷史脈絡有更深度的了解,因為若有這些先備知識,當我站在這些建築前,我會知道該如何觀賞建築的美,也肯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及更深刻的震撼感;也因此透過這次撰寫的機會,希望結合近期對於建築史的學習,重新檢視及解讀旅行時拍攝的影像,帶領讀者夢迴現場的再次遊歷。
歐洲建築史簡介
歐洲建築史大略可以分為六個時期(風格),古希臘、古羅馬的「古典主義」、中世紀的「羅曼式、哥德式」、14 世紀 ~ 16 世紀的「文藝復興」、16 世紀末 ~ 18 世紀的「巴洛克、洛可可」、18 世紀末 ~ 19 世紀初期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一直到現代的百花齊放,除了肉眼可見的建築風格異同外,其演進其實都與人類的社會活動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不管是戰爭、宗教、科技...等,也因此每次風格的轉變,背後其實代表的是人類歷史的脈動,每個建物的結構與細節,背後其實都代表著人類生存的紀錄,是有很多可以去探究的。
而除了每個時期之間的風格差異外,其實也可以發現不同時期間仍有相似的元素不斷地出現,這個放棄、重拾的過程,彷彿也演示了在過去幾千年的歷史中某些事物在輪迴著,人類除了不斷創新外,也從舊物中學習、前進,建築只是一個時代的展現,透過這些建築讓歷史畫面栩栩如生地重現在我們眼前。
以下就透過在歐洲旅行時拍攝的照片,介紹我所造訪過、且印象深刻的歷史建築,帶領讀者從視覺面觀看不同時期的建築樣貌,同時也嘗試檢視建築背後的歷史脈絡。
聖尼可拉斯教堂、根特鐘樓、香草河岸 - 根特,比利時

█ 圖中左側靠近河岸的建築為香草河岸,中間彩色攤位後的建築為聖尼可拉斯教堂,其後方則為根特鐘樓
根特是我旅行歐洲時前三印象深刻的城市,白天時城市中聳立的教堂及鐘塔如同巨人般俯瞰著地上的行人,夜晚時路上暖黃色的路燈亮起,為街區拂上神秘又典雅的氣氛;對於來到歐洲前未曾聽聞過此座城市的我來說,難以想像根特曾是歐洲規模僅次於巴黎的第二大城(13 世紀)。
中世紀(約 5 世紀 ~ 15 世紀)的建築在歷史上被歸類為「羅曼式、哥德式」,中世紀前期羅曼式建築擁有厚實磚牆、窄小窗口(因前者結構沉重),半圓形的穹頂及十字半圓拱頂的設計使空間挑高,建築物通常也擁有高大的塔樓,多為教堂,而這樣的建築風格也使得教堂看起來雄渾而莊重;然而上圖根特的建築則較偏向中世紀中期與後期的哥德式建築,隨著維京人劫掠時代接近尾聲,歐洲各地掀起一波教堂修建朝,9 世紀也曾遭受維京人攻擊掠奪的根特同樣於這時期逐漸復興,隨著建築工藝的進步,全新的設計賦予教堂耳目一新的氣象;哥德式承襲羅曼式,除了有高聳的塔樓、更多的雕像裝飾外,其最顯著的特色為那直指天際的尖頂,在這個神權至上的時代裡,這樣的設計彷彿讓建築離上天更近了些;骨架結構的發明讓建築上端的力可以更均勻的分散到四周,如在建築周遭像蜘蛛腳般支撐著主體的「飛扶壁」,除了原本窄小的窗口得以製作講述著聖經故事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窗花,也能擴大室內空間容納日益增多的朝聖者。
如上圖所示,根特的建築群完美地展示了哥德式建築的特徵,高聳的塔樓、尖形的屋頂、大片的窗戶,也可從圖中聖尼可拉斯教堂側面略窺「飛扶壁」的樣貌;這些建築至 13 世紀根特羊毛紡織業繁榮時期留存至今,望向他們,彷彿把我們帶回那個根特為歐洲第二大城的全盛時期。 左側的香草河岸你也可以看到如山一般形狀的建築門面,稱作「山形牆」,在歐洲中世紀貿易的年代,最具財力的船業工會成員才能夠在此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而山形牆的階數越多,則代表著這戶人家越富有。

█ 哥德式建築五彩繽紛的窗花(聖米歇爾古都勒大教堂 - 布魯塞爾,比利時)
威尼斯救主堂 - 威尼斯,義大利

█ 顯著的威尼斯救主堂(圖源:Unsplash)
威尼斯位於義大利北方,是一個與眾不同的城市,古人在這片潟湖上透過特殊的建築技藝將木樁打入水底的泥土中做地基,才造就了這麼一座水上城市,雖然歐洲有許多城市因樣貌類似而打著 xx 威尼斯的名號(如比利時的布魯日具有北方威尼斯之稱),但在遊歷之後仍深刻讓我感受到正宗的威尼斯是多麼特別、遺世獨立的存在。
威尼斯因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地理位置位於東歐、西歐、及義大利三者的交界,因此建築風格相當多元及奇特,擁有哥德式、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各式建築,同時也受拜占庭及東方文化所影響;其中威尼斯救主堂是於文藝復興時期為了感謝上帝將城市從大規模瘟疫中拯救出來所建造的。
隨著中世紀後期商品經濟逐漸繁榮、市場貿易逐漸興盛,人們開始認為神權至上阻礙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轉而更在乎個體的價值,同時間東羅馬帝國因鄂圖曼的入侵而西遷,帶來許多古希臘、古羅馬的文物及自由思潮,正好符合人民追求自由的目標;而文藝復興式的建築也承襲了這樣的社會潮流,不再擁有哥德式以上天至上的建築特徵,轉向以人為本、恢復古典時期(古希臘、古羅馬)的柱式、半圓拱、前廊、穹頂,相信世界是由完滿數學模型構成而講求對稱、完美的建築比例。
如上圖所見,文藝復興對稱、門面立柱、圓形穹頂的特徵一覽無疑,威尼斯救主堂也位於運河上的顯著位置,使得建築師受到古羅馬時期萬神殿的底座設計的啟發,將建物放置在寬闊的底座上,而建築整體的比例也受到嚴格的拿捏,高度為寬度的五分之四,而中心部分的寬度則為高度的六分之五;我們也可從內部一窺半圓拱的結構設計、穹頂的圓渾,以及看到豎立於兩側、在古希臘時期象徵少女形象的科林斯柱式。

█ 威尼斯救主堂渾圓且對稱的內部結構及裝飾
美景宮 - 維也納,奧地利

█ 美景宮之中的上美景宮

█ 遠眺美景宮的下美景宮及壯麗的花園
巴洛克建築最初為 16 世紀末期天主教會內部反宗教改革下的產物,為的是更引人注目、彰顯教會的權勢、增加建築的情緒渲染力、增進教徒的虔誠,而後也成為大航海時代展現富裕、有錢、要求豪華的象徵;在這樣的背景下,建築大量使用富誇的裝飾、設計具有動態感的建築輪廓,鍍金及室內大規模的天花板壁畫也是很一目了然的特徵,有趣的是在這樣華麗展現的另一方面,巴洛克的葡萄牙文原意「不規則的珍珠」也正是 18 世紀新古典主義者給於這個時期的一個罵名。
美景宮非教堂,而是為君王所建造的夏宮,也就是夏天度假、避暑之地,大約於 18 世紀初期開始建造,此時維也納正值鄂圖曼帝國圍攻後蓬勃建設的繁榮時期,貴族紛紛在城牆內建造花園及宮殿,也讓巴洛克建築在維也納持續地被展現。美景宮分為上下宮,上宮為展示藝術品的場域,下宮則為君王的住所。
美景宮的巴洛克建築展現除了如上圖上美景宮的屋頂鑲金裝飾外,更可從室內大理石廳氣勢磅礡的天堂壁畫感受到,透過錯覺、透視、和其他空間方法,讓原本二維空間的天花板表面有三維空間的視覺效果,讓天空看起來更遼闊。

█ 上美景宮裡大理石廳及其輝煌的壁畫
以上是這次撰稿時自己造訪過、且認為比較適合拿出來書寫的歐洲建築,歐洲的建築其實具有很高的多樣性,除了主要的分類外,不同地區也會因為不同的歷史及地理等文化背景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特色,而若要回歸主要的建築分類,在查閱資料時發現許多時期的建築風格都是從義大利向外傳播,不禁讓我期待未來有機會能花更多的旅行篇幅在義大利上,一窺歐洲建築文化重要的起源之地;此次在撰寫時也體認到一個建築背後其實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來龍去脈,因為篇幅及筆者知識量的關係可能無法探討至太深入,期許自己在未來能更專研此領域的相關知識、擴充自己的解讀能力,也希望讀者閱讀完這篇文章後能很粗淺、初步的了解歐洲建築史,以及在未來於歐洲旅行時也能嘗試用更深度的方式欣賞建築!(很開心妳 / 你能看到這!)
如果看完有任何回饋、或想看看我交換後這一年來更成熟的攝影作品,歡迎來我的 Instagram 與我互動:https://www.instagram.com/telun_photo/
參考資料:
1.https://en.wikipedia.org/wiki/Il_Redentore
2.https://en.wikipedia.org/wiki/Belvedere,_Vienna
3.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6%AD%E4%B9%9F%E7%B4%8D
4.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BE%A9%E5%A4%A7%E5%88%A9%E6%96%87%E8%97%9D%E5%BE%A9%E8%88%88
點閱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