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晃眼就過去了。回顧2023年,腦海中浮現一些畫面: 疫情終於趨緩、未來的機械新館於年初驗收,預計今年(2024)搬遷、AI話題的火熱、還有以巴的衝突…。儘管身為資深教授,在教學和研究上還是會碰上令人挫折的事。回想去年讓自己覺得挫折的事,是與一些新進研究所甄試生面談的過程,感覺得到想唸機械研究所的同學也受到電資領域強大的吸引力。而國內產業的發展,也有擴大不利於機械研究所招收優秀新生的氛圍。然而,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透過每一次電子報與系友的訪談,很高興從系友身上親耳聽到他們述說在系上求學的過程,對於他們後來的職涯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造就了後來多采多姿的經歷和發展。對我而言,很榮幸有這特別的機會,當面請教他們當中的關鍵因素。
這一期的特別報導,我們邀訪了現任教於美國密西根大學講座教授王光偉教授。王教授著作等身且有豐富的行政經驗。在我們的訪談中,他毫不保留地分享了他在治學和擔任密西根大學機械系系主任期間的經歷,以及他如何帶領機械系邁向更上層樓的心得。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對於新任的年輕教授,他率先在系內建立了一個支持團體,致力於為新進教授提供所需的支援。
點閱人數
我們這期的焦點人物是任職於台積電資訊部門的系友游志源博士。在訪談中,游博士分享了他在大學時與導師周元昉教授相處的點點滴滴。升上研究所後,進入了黃漢邦教授的實驗室。游博士與學長和同學的團隊,參與了產學合作,這個淬鍊,為他打下了畢業後投身資訊科技堅實的基礎。游博士還特別分享了TSMC的通關密語,值得有興趣的讀者進一步來探索。
「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強調萬事萬物都有其固定的節奏和時機,也提醒我們要明白時序更迭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意義。又說「看風的必不播種;望雲的,必不收割」。如果我們總是在等待最佳的時機或條件,我們可能永遠不會採取行動,可能會錯過許多機會。這是提醒我們行動的重要性,不能一直觀望或猶豫不決。從系友們的分享,我感受到這兩句話的意涵。結束之前,我們誠摯期望各位讀者不吝分享您的寶貴意見,期盼藉由更多人的參與,機械系電子報能夠呈現更豐富的內容,與各位共同成長。最後,讓我們一起迎向新的2024,共同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
敬上
點閱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