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方教授07/18/2024
一方面配合中華民國力學學會「力學大師」訪談活動,另一方面也可作為臺大機械工學博物館歷史影像檔案及宣傳材料,年初,育熙夫婦說要訪談劍清兄與我,我立即回覆,樂於配合他們需要、與劍清兄一起接受訪談。劍清兄當然是臺灣當代力學大師之一,但我完全不符合資格,為免貽笑大方,我堅持不能以力學大師身份接受訪談。育熙夫婦腦筋也動得很快,將劍清兄定位為接受訪談的人,而把我定位為「與談人」,順利解決難題。訪談前幾日,育熙夫婦提供一份預先規劃好的「訪談大綱」給劍清兄與我,內容包括個人學思歷程、臺大機械系發展歷史與未來、臺大機械系的文化等20個問題。訪談前,我當然看了幾遍問題,瞭解並掌握問題所在。我以為劍清兄也會如此,沒想到訪談前,發覺劍清兄早已花時間將20個問題及他擬回應的答案寫於預先準備好的紙張中。見微知著,劍清兄行事就是如此謹慎、完備,難怪他的成就總能領先他人。
我個人雖被聘為固體力學組教師,但對古典彈塑性力學其實沒有學得很通,本沒資格評論近代臺灣固體力學領域的教授們及他們的研究發展。不過畢竟在同一領域任教一輩子,藉由觀察,我仍有一些個人看法。我覺得周遭與我同輩多位臺灣固體力學領域的教授師承美國20世紀中期幾位固力大師及/或他們學生輩的發展,深耕固力研究,皆著作等身、獲有不凡成就。這些人包括成大、清大、海大、台科大等校的教授,以及本校應力所與土木系的教授。劍清兄在臺大機械系任教,常年累月教授線性彈性力學與波動力學,投入相關理論分析與實驗工作,表現亦屬不凡,得以受到前述研究表現傑出教授們認可,屬於他們傑出研究獎、特約研究人員先期獲獎人之一,實在難能可貴,令人佩服。
因劍清兄研究表現傑出,許多經徵選或考試進入本所的研究生都積極爭取進入他實驗室學習,接受他的指導。我個人的觀察是,他許多學生素質本就不差,經與他學習,確實能如虎添翼,發揮學習加乘功效,而能屢屢獲獎、收穫滿載。迄今,劍清兄培養出不少表現傑出的博士班學生,任教於臺大、中央、中正、南台、南亞、淡江、健行、華梵、華夏等國內大專院校及大陸的浙江大學,且常擔任教務長、院長、主任等行政要職;而他實驗室培養出的碩士班學生及大學部學生更是不計其數,稱劍清兄為國作育英才實不為過。我常跟我實驗室學生提及,「你們碩士論文篇幅常只有短短六、七十頁,為何不向馬老師的學生學習?馬老師所指導碩士班學生的學位論文常厚達兩、三百頁,甚至幾年前我還曾看過一本厚達四百頁的碩士學位論文呢。」篇幅這麼厚的學位論文,難怪我常看到劍清兄埋首於他研究室,閱讀並批改著學生交給他的檔案文件。我自認為對自己實驗室的研究生相當好,但當我看到並體認劍清兄與他實驗室研究生們的互動後,我覺得我根本不可能超越他,也難怪他除獲得研究傑出獎項外,也常被學生票選為教學優良及/或傑出教授。
我前陣子觀察到的是,劍清兄自發現病況後,每天有空仍然到學校工作,即便在住進臺大醫院接受治療的前一天仍然到校,他真的是以臺大及臺大機械系為一生的依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