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育熙教授
「想要做理論?還是想要做實驗?」回想起23年前(2001年),學長們描述進入破壞實驗室時,老師一定會問的問題。然而我從大三(1999年)時跟隨馬老師作學士專題,跟老師面對面提到我喜歡固力領域可以得到明確的答案時,老師露出他那溫暖的笑容,拿了本書要我回去進行理論推導,後來也在老師發展實驗路線的引導下,體會了學術研究在學理與實務配合的美妙。他總是會循循善誘的幫學生想辦法,讓學生有最多的收穫。
當我博士班時期跟老師說:我未來想走學術界,並跟他描述我的規劃與想像。他務實的考量並認真的幫我做了許多安排,包含千里馬計畫的出國生活照顧,老師都幫我處理的無微不至,他也常笑說:「育熙出國,女朋友在我這邊當助理,我可以幫他看著,讓育熙心無旁騖的做研究。」在我回國後正式往教職邁進,老師時時關心與擔心我的發展,雖說我因發展需求而告訴老師要追求獨立研究,老師還是把他關心的人事物時時放在心上,有機會可以幫一把時,他都比被幫助的人還要快樂!
老師總是不忘誇獎他指導出來的學生做的有多好,我當年破紀錄的博士論文篇幅被老師誇讚了好一陣子,我想也是他看出我需要許多鼓勵、幫我建立信心。在馬老師實驗室待了許多年,老師多年來指導各個學生總是那麼有耐心,最生氣的狀況就是皺著眉頭碎唸久一點,但他總是看每個學生好的地方,對各種性格的學生都能發揮大家的優點長才,並且教導大家不管到岸要多久,慢慢划總是會到的性格,我想這也是他在學術領域可以如此偉大堅毅的主要原因。
我也在學術生涯初期,外界知道我是馬老師的學生時,總是被問到我是專門做破壞力學?還是波動力學?而我在老師指導學生中期所發展的壓電力學、實驗力學、板殼振動,乃至後來他又發展智慧感測、影像分析、精密自動化等等,無一不引領又專又深,根本不怕學生帶走他的研究專業領域,而是他又會延伸與衍生出許多新的研究方向,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我回到臺大任教服務後,不同以往以學生的角度看老師之外,再用同事的角度來看屆退的師長,更是覺得老師沒有停歇的時刻。他欣喜於嚴謹的研究成果有機會落地產業應用,也不停的在新的研究領域吸收新知、樂此不疲,唯一休息的時刻,大概只有陪伴師母、享受心靈的滿足:師母退休想當志工,老師嘴巴說麻煩,但又得意於師母樂於社會公益;師母學作畫並辦小型畫展,老師抱怨活動太多,但又不時掛在口邊得意於師母的多才多藝。我們看著從小朋友到成人的馬公子鈺棠,老師的照顧無微不至,我們也看到在老師的栽培下,鈺棠成為一位成熟穩重、令父母驕傲的傑出工程人才。
老師常常擔任校內外的各種學術組織代表,許多人也見識過老師慢條斯理、有條不紊的說明事情的重要性,他總是睿智的指引事務往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兩年在老師知悉我與內人凱蘭,欲推動指定為歷史建築的臺大機械舊館轉型為工學博物館,他慧眼讓博物館專業的凱蘭除了在當他研究助理之餘,進行該組織展示與經營的規劃,也不疑餘力的拉攏各種資源,甚至給予經費的贊助,親自瞭解各種博物館的樣貌,除了讚嘆他的精力無窮之外,也佩服他推動組織發展的高瞻仰矚。
得知老師罹癌時,雖說看著堅毅的強者有時露出落寞的神情,但他總還是若無其事保持樂觀,如同日常的安排所有大小事,手術前一週,告訴我他還要教一年的線性彈性力學與波動力學,貼心的掛念下一年誰來教好?負擔會不會太大?計畫與設備如何安排,學生他想要如何照顧等等,絲毫都還是沒有自己,我都想著怎麼有人可以那麼不顧自己。我回想起老師在2004年去美國研究休假後,回國問道老師年老以後想做什麼?他開心的說:以後給他一張紙、一隻筆、一張桌子,他可以在退休後快樂的推導數學。我想,老師現在應該在天上,開心的計算著他夢想中的複雜方程式,願老師無病無痛,一切夢想成真。

█ 2003年碩士畢業時與年輕意氣風發的老師合影

█ 2009年,開心的從老師手上拿到博士學位那一刻

█ 老師照顧學生的安排之一:實驗技術傳承(2020年)

█ 2020年,老師最愛的實驗室全員到齊慶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