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務動態

2024年教師升等

文 / 圖◎系辦公室

 

李貫銘老師榮升教授

 

    李貫銘老師近年在本系開授「機械製造」、「工廠實習」、「電腦輔助製造」、「切削原理」、「先進產業機械操作實務」及其它5門課程。前兩門課程為本系大學部必修課程,「電腦輔助製造」為本系知識領域課程,「切削原理」則為本系資格考課程。其中「切削原理」規劃學生撰寫程式計算切削力,讓學生熟悉加工理論與程式撰寫,培養機械專業人才,不遺餘力。李老師教學方面深入學生好評,107年迄今,已經指導博士生畢業6人、碩士生26人,畢業的博士生已有兩位在高科大任教,另外也指導學生參加全國製造工程研討會論文競賽獲得佳作等。

 

    李老師的研究重點是切削力學與智慧製造,擔任副教授期間,於2017年至2021年七年間共發表21篇SCI期刊論文,其中16篇為第一作者且/或通訊作者。在研究計畫方面,近5年期間(2019~2024)執行計畫共15項,其中9件為計畫主持人(總經費約1200萬元)、6件為共同/協同主持人(總經費約6300萬元),包含1件3年期、1件2年期之國科會研究計畫。除國科會計畫外,也執行多項業界計畫,合作對象包含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及惠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學術研究與產學合作方面表現優異。

 

    李老師經年擔任SCI國際期刊審查委員,包括Int. J.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J.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J. of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Int. J.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等製造領域相關期刊。並協助舉辦WCMNM 2017(精微暨奈米製造技術國際聯合研討會議),擔任大會秘書。李老師也曾擔任國科會大專生計畫、國科會研究專題計畫審查委員、工業局審查委員及國家重要考試相關委員,並曾任國際製造工程學會(SME)中華民國分會理事。李老師亦參與多項系內與校內重要服務,曾任本系製造組課程委員五年,目前擔任機械系實習工場主任,對於學生工場實習課程、人員與設備管理方面盡心盡力。李老師現為台大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研究中心/先進工程組組長;多次擔任碩博士班入學考試、資格考及畢業口試委員,服務方面負責盡職。

 

李教授參加2024 MSEC Manufacturing Science & Engineering Conference

 

 李教授參加WCMNM 2024,5


蔡協澄老師榮升副教授

 

    蔡協澄老師自加入本系,即對教學展現極高的熱誠,每每積極協助本系必修與必開課程之開課空缺,成功開設口碑極佳的6門課程(5門必修),並在近四年主動協助推動2門必修課的英語教學,讓本系英語學士班之發展更趨完善。


    蔡老師對工程教育有強烈的使命感,認為教師應引導學生從課本知識延伸、在課堂以外實踐,因此蔡老師自行開發教材,給予學生相關領域基礎知識架構的全貌,除清晰的脈絡與循序漸進的論述邏輯,更搭配工程應用的角度來提供學習理論的動機與深入淺出的的討論;教學風格非常受學生歡迎,除了在很艱深的課程上獲得逐漸提升的教學評鑑值,更可貴的是連獲2次教學優良獎(108、109學年度),其對人才培育的貢獻無庸置疑。


    蔡老師的專業與跨領域實作的能力,也讓他在本校「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的規劃與推動上有具體的貢獻;他也曾多次參與本系深耕計畫下的教學檢討與改革,是本系教學的生力軍。因此,本系對蔡老師在本系以及本校工程領域教學上的付出給予完全的肯定與高度的推薦。


    蔡老師研究專長是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研究主軸包括演算法的創新突破、力學理論與流體物理機制的釐清與深化,近年更成功將此數值工具與高精度數據應用在工程研發,包括極具挑戰的流場控制以及再生能源擷取與綠能新技術的優化與研發,兼具學術深度與工程創新。


    蔡老師整合其深厚的數學能力與對流場物理的洞見,針對流固耦合計算長年的計算瓶頸,研發出第一個不須疊代、雙向耦合、高精度且高穩定性的演算法,為該領域近年來的一大突破,成功發表在計算領域排名第一的傑出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此高精度的計算更協助蔡老師獲得足夠的流場細節,促使他在代表著作中研發出精妙且有效的數學轉換、以擷取控制理論(Floquet theory)所需的關鍵資訊,進而開創出效益極佳的主動流場控制技術,能大幅降低升力震盪的嚴重工程問題,是該領域近年來少見的高品質研究,發表在流體力學領域數一數二的傑出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後續影響力非常值得期待。參與研究的學生論文亦獲得力學年會論文佳作獎。


    經過多年的深耕、研究議題的研擬與指導方法的調整,蔡老師成功帶領其研究團隊從精且深的學術議題踏入新穎且有效的再生能源應用與綠能技術開發,蔡老師團隊獨到的研究特色與量能,讓他成功獲得3年期愛因斯坦培植計畫1件、另有3件國科會多年期專題計畫與2件多年期產學計畫,個人研究總經費達1077萬;而他優秀的跨域能力也讓他在共同/協同主持的研究計畫有亮眼的成績,研究經費高達3660萬。


    本次升等,蔡老師成功發表6篇SCI論文,其中有2/3以通訊作者發表在前10%的傑出期刊、其餘的1/3亦發表在優秀期刊,足見其對研究品質的堅持與追求,計畫的多樣性與豐富性,也很好地展現其精益求精、卻能學以致用且務實的研發態度,本系給予高度肯定與期待。


    蔡老師除教學與研究外,也積極參協助本系各種業務,除擔任大學部導師之外、也多次協助系學會辦理寒暑假高中生與小學生營隊授課,是本系與學生端很寶貴的聯繫管道。蔡老師也在系務提供關鍵且具體的貢獻,包含兩次IEET工程認證的課程資料收集與彙整,多次擔任環境安全衛生委員、招生委員、以及學測書面審查委員等工作。蔡老師也積極把握系外的服務機會,除持續擔任本校「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之審查委員,更多次協助校外研討會辦理、論文口試及各種機關部門的學術審查,能有效地將其專業回饋於學校,值得肯定。


    蔡老師在教學、研究以及服務方面長年積極持續投入,均有具體且有影響力的貢獻。在教學上,常年開設口碑極佳的6門課程,更連續4年協助開設英語課程,曾連獲2次教學優良獎。研究方面深耕計算流體力學演算法的理論創新與突破、以及流體物理機制的釐清與深化,其深厚的數學分析與力學洞見讓蔡老師帶領團隊以學理突破該領域技術瓶頸,發表6篇主旨皆異的SCI期刊論文,其中有4篇為以通訊作者發表在傑出期刊,近年更拓展至再生能源與綠能永續工程的研發,執行多項多年期的學術與產學合作計畫,兼具學術深度與工程創新,表現優異後續可期。服務方面更積極協助系內及院內工作,從學生營隊、到系所工程認證業務、課程發展、學、碩、博士招生及環安衛相關業務均負責盡職,有具體且關鍵的協助,蔡老師也同時協助推動本校「離岸風力發電學分學程」,有效地將其專業回饋於服務,值得高度肯定。Art editor Img

 

2024年出席美國物理學會流體力學年會

 

與家人的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