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工學院
為提升各工程科技領域水準,工學院分別與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詮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四維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及振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設置宗倬章先生講座、慶琅先生·詮達化學講座、斌彥先生講座及振鋒傑出學者;另為鼓勵現職專任教師精進學術生涯成就,並設立學術勵進獎。前述各獎項於113年11月22日於工綜館國際演講廳舉行年度頒贈典禮。典禮現場共邀請財團法人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宗緒順董事長、詮達化學股份有限公司黃河清董事長、四維創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楊慧玲董事長、振鋒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林衢江總經理、志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梁茂生董事長、均豪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陳美玲資深處長、均華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賴宏能處長及材料系王文雄名譽教授蒞臨頒獎,以嘉勉獲獎教師於學術研究及產學合作領域的優異表現。
其中本系蔡孟勳老師榮獲宗倬章先生講座、黃漢邦老師榮獲斌彥先生講座,分別獲頒獎金新臺幣(下同)六十萬元及獎牌一面;李志中老師榮獲振鋒傑出學者,除獲頒獎牌一面外,二年任期內每年並可獲得獎金三十萬元;楊馥菱老師榮獲學術勵進獎之均豪傑出學者,獲頒十五萬元至三十萬元不等之獎金及獎牌一面。
宗倬章先生講座──機械系 蔡孟勳教授簡介

蔡孟勳老師於1988年大學畢業於臺大機械系,1998年獲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大學機械工程博士之後回臺任教於中正大學,2018年轉任臺大機械系至今,目前是臺大特聘教授並兼任智能機械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擔任國科會科技政策諮詢專家室工程戰略群組召集人。蔡老師於2019年至2021年擔任科技部自動化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智慧製造跨域整合人才培育計畫總主持人,也曾擔任經濟部產創平台智慧製造產業升級專案主審以及經濟部CITD審查北區召集人。目前是ASME台灣分會理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製造學會理事以及中華民國自動化學會Fellow等。
蔡老師乃是國內在智慧製造領域知名的學者,其專長在工具機、CNC控制器設計以及機器手臂控制等。近年來整合了臺灣在智慧製造領域專長共10位教授,提出兩個大型的整合型計畫並擔任總計畫主持人,分別針對虛實加工系統暨聯網智能化技術以及AI嵌入式CNC控制器進行研發,計畫績效卓著。蔡老師在產學方面與國內知名廠商如台達電、上銀科技、新代科技、友嘉、東台、公準、永進、漢翔工業以及均豪等多家公司都有長期合作關係,在產學合作計畫、技術移轉以及專利獲得方面都有相當優異的表現,也因此分別於2013以及2022年獲頒臺灣區機器同業公會機械業產學貢獻獎。
蔡老師除了獲聘臺大特聘教授,其他重要的獎項包含2016年獲頒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21年獲得中國工程師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並獲總統接見,2021年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傑出工程教授獎,2022年榮膺中華民國自動化學會Fellow等。除此之外,也多次擔任國際研討會的keynote speaker,並指導學生獲得多次研討會Best Paper Award以及帶領學生參加CNC國產控制器應用創意競賽、上銀智慧機械手競賽、精密工具機與自動化技術專題實作競賽等,榮獲多次冠亞軍的殊榮。
斌彥先生講座──機械系 黃漢邦教授簡介

黃漢邦老師從美國密西根大學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後即回臺大任教。黃老師為國立臺灣大學終身特聘及宗倬章講座教授。黃老師在擔任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期間,推動自動化工程師認證,及機器人工程師認證,已獲得250家企業界認同此證書。從2018年起編撰國內第一本「智慧製造產業白皮書」及第一本「智慧服務產業白皮書」,提供產業界及政府機關參考。黃老師研究方面以智慧自動化和智慧機器人為主。在智慧自動化方面,曾於1989年協助呂秀雄教授在臺大機械系建立臺灣教育界第一個彈性製造系統;於1996年協助TSMC建立臺灣第一座十二吋晶圓廠的物料搬運系統。在智慧機器人方面,曾開發臺灣第一隻五指十七個自由度的機械手,臺灣教育界第一隻工業等級的六軸機器手臂,臺灣第一個能順利走動之人形機器人(具有52個自由度和128個感測器),以及臺灣第一個能比手語的機器人系統。其中,立法院曾特別派人來拍攝人形機器人系統,提供給外國貴賓當參考。2021年2月與新光醫院合作發展防疫機器人,並經多家媒體刊載。在智慧自動化及智慧機器人研究方面,均在IEEE期刊及相關國際期刊發表成果,並與產業界密切合作。在智慧機器人研究方面,黃老師是少數國內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黃老師曾獲得國科會連續六年三次傑出研究獎(1996-2002)、國科會連續六年二次特約研究獎(2002-2008)、國科會傑出特約研究獎(2009)、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會士(CIAE Fellow)、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會士(CSME Fellow)、台灣機器人學會會士(RST Fellow)、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自動化工程獎章、東元獎(TECO Award)、台灣機器人學會「傑出機器人工程獎章」。
黃老師曾擔任中華民國自動化科技學會理事長、台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理事長、MIT Supply Chain Board Member、IEEE/ ASME Publication Management Committee Member、Intl. J. of Electronic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Editor、Intl. J. of Intelligent Service Robots, Editor、Intl. J. of Automation and Smart Technology, Editor、IEEE/ASME Trans. on Mechatronics Associate Editor、IEEE Tra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ssociate Editor、IEEE AIM Associate Editor、J.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Guest Editor、Intl. J. of Fuzzy Systems, Editor in Chief, Advisory Board、Intl. J. of iRobtics, Editorial Board等。黃老師歷任臺大工學院副院長、臺大機械系系主任、臺大工業工程研究所所長及臺大自動化中心主任。
振鋒傑出學者──機械系 李志中教授簡介

李志中老師於1991年獲得美國馬里蘭大學機械工程博士學位。自1992年到1998年間,他在新竹的工業技術研究院機械所擔任研究員,負責工具機設計與自動化設備相關技術的研發。1998年起,他加入了本系服務至今,目前擔任教授一職。
李老師曾任中華民國機構與機器原理學會理事,以及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機械工程國家標準技術委員,並多次受邀擔任研討會籌備委員或執行秘書。他的研究領域廣泛,涵蓋機構與機器設計、機電整合、計算運動學、機器動力學,以及機器人在工廠自動化的應用等。近年來,他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撓性機構的設計與力學分析、機器學習於機構設計中的應用,以及智慧機器人在自動化產業中的實踐。
在學術指導方面,李老師帶領的團隊在機械工程領域的產學競賽中屢獲佳績。其中包括「上銀機械碩士論文獎」的一金質獎、一優等和一佳作,以及其他產學競賽的3次獲獎,如迅得機械2022智慧製造科技論文競賽金質獎、澄德科技教育基金會2022大專校院機電暨智慧創意實作競賽亞軍,以及2023年全國大專院校AI智動化設備創作獎首名等優異成績。
自2017年起,李老師積極投入產學合作計畫,致力於將自身專長與團隊的努力結合,為產業發展貢獻力量。他以機構設計專長為基礎,重點開發高空作業捲揚式防墜器的關鍵模組,帶領實驗室團隊協助企業突破技術瓶頸,成功開拓新的商機。透過這種產學合作方式,李老師及其團隊期望能提供更優質的技術,實現學術研究的社會價值,並推動產業創新和履行社會責任。
學術勵進獎──機械系 楊馥菱教授簡介(均豪傑出學者)

楊馥菱老師於2006年獲得加州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博士論文研究二相流中沉浸固體顆粒碰撞反彈的動態行為,爾後於2007年2月回到母系任教至今,研究專長為固液二相流之基礎研究與相關產學應用。在基礎研究上,深耕二相流與顆粒流之流變行為、力學理論與邊界條件、及流固耦合效應下的傳輸現象,透過創新的實驗與針對物理現象建構的數值計算獲得細部資訊,輔以無因次分析,釐清組成物質尺度的微觀傳遞機制如何影響流場尺度的巨觀複雜現象,進而突破既有理論架構及研究方法之不足,嚴謹的運動模型發展之外,也致力於降複雜度之分析與數值求解,以達有效預測。在實驗方法、計算工具、及理論模型架構上均有具體的重要突破,因其對力學預測持續且高度的熱誠,每每挑戰新題目,所發表的學術文章均為獨立且創新的工作,卻有邏輯發展的脈絡與拓展。曾獲力學學會年輕力學學者獎、台灣流體力學學會年輕學者著作獎、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青年工程教授獎。相關研究案自2012年起連續獲得4次科技部優秀年輕學者多年期計畫及多次多年期計畫,亦曾參與多項校內團隊研究計畫,也因研究方法的特色,獲得六次國際基礎研究之合作案,持續至今。也指導博、碩、學士班學生多次獲得力學與機械工程年會博士論文獎、國內外學術會議論文獎、以及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及研究創作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