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北國的所見所聞

文 / 圖◎B10傅俍祁同學

 

    去年夏天,我獨自旅行至加拿大多倫多市享受暑假時光。不同於一般觀光客之旅,為了更深入接觸當地文化,我主動聯絡了當地兩間大學的學生社團,詢問是否可以參與他們的活動;也找了一間當地社區的教堂,在那裡當了將近一個月的營隊志工。此次經驗,我觀察到西方價值觀下所塑造的工作、人際互動哲學。這些眉角對於從小接受臺灣教育、生活在臺灣社會的我產生不小衝擊,我整理出兩點我認為與臺灣文化不同的觀察:

 

不要期望有指令

 

    我印象十分深刻,當初我是第一天上工,連環境都還沒摸清我就被指派處理營隊的前置作業。主管當時只告訴我她需要一份物品及任務清單與營隊時間表,要如何呈現完全靠個人發揮。

 

    這即是我到當地最感震驚的工作文化,且我不應該有如此感受。在臺灣,若存在上對下的關係,上級通常會詳細交代任務細節。然而在國外,上級往往只給予期望目標,如何達成則是端看部屬本事。這與我受過的工程訓練相符:在現況下有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而我們工程師的職責為窮盡一切手段解決這個問題,過程中不會個上級指示下一步該做什麼。但回到臺灣大多數的工作環境,我們依賴SOP,安逸於現況下既定的流程,失去了很多個人特色發揮與流程改善的空間。

 

當個外向人,把自己置於鎂光燈下

 

    工作上,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不要當出頭鳥,甚至追求「做作」的謙虛文化。然而在國外,若不主動表現自己,讓主管看到,未來大概也不會有什麼表現的機會。在營隊開始前一週我便主動接手營隊的準備事宜,因此主管認識我的時間比他人早一個禮拜。而在那一週中,我努力展現出個人善於規劃、統整的強處,也凸顯個人鮮明的特色。而此一作為產生了一個良性循環——主管認識了我、信任我的工作能力,即更願意將任務託付於我,而我也更能獲得表現的舞台。

 

    同樣的哲學也可運用於人際交往。我並不是個外向的人,與人交流始終秉持著「不熟怎麼聊」的個性。然而也因為如此,我認為我在國外錯失了諸多機會。加拿大人雖然在外人眼中有著熱情的印象,但他們也是採取「不主動問,就不表達關心」的處事態度。若遇到困難,通常有求必應,但前提是自己要先向對方提出。若採取「不要打擾他人」的心態,即無法把握那稍縱即逝的機會。

 

    「西方崇尚個人,東方講究集體」。美國曾討論過亞裔工作的困境,甚至有了「竹子天花板(bamboo ceiling)」一詞形容亞裔升遷困難的現象;也有人點出其問題根源在於我們時常被灌輸「只要默默工作,自然就會有人賞識」的觀念。經此旅遊,我深刻體會到兩套思想的差異,以及如何被反映在職場上,同時我也反思了我們現行所被灌輸的價值觀。在現行教育下下,我們被磨去了個人色彩,也害怕自己的光芒太過耀眼。但或許,把自己置於鎂光燈下,讓眾人看見自己未必是件壞事!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當地教會的暑假營隊

 

Art editor Img

加拿大全國劍道錦標賽

 

Art editor Img

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劍道社練習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