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助教到此一遊/換個角度看待課程

B03/R07曾柏魁系友

 

回到機械系 從學生角色轉換的起點

 

    我是B03/R07的曾柏魁,碩班畢業退伍後回到學校擔任了一年系上的專任助教,主要業務是機械工程概論、機械工程實驗、量測原理及機械工程實務等大班授課的課程助教。運氣很好的事情是剛好遇上機械新館啟用,所以還額外幫忙了實驗室的搬遷跟新教室的開箱試用。雖然我目前並沒有很光鮮亮麗的經歷,但我在助教的視角中重新體驗這些課程時,我覺得很值得跟學弟妹們分享。

 

量測原理的二次接觸 從懵懂到理解的距離

 

    其實讓我最感到反差的課程就是量測原理,還記得大三的時候,有參加過特別為了量測原理組的讀書會,請有去修不同組選修的同學們考前星期天來幫我們補課,不然完全搞不懂課堂上在講什麼。但不知道是因為經歷了碩士的修練與洗禮,還是從學生變成助教沒有分數壓力,我回頭來看量測這門課程的時候,感覺截然不同,發現量測原理每堂課都是蠻實用的內容,雖然每週幾乎都是不同的主題,而這種實務應用的教學,往往就在以後突然需要的瞬間,成為你工作、實驗上的幫助。我想教學者會很為難,沒辦法好好的慢慢的讓學生親身感受這些量測內容的進展可能是前人遇到眾多問題、經過無數的改善才開發出來的,而這些技術進展的精華,將要成為新一代心中的「常識」,好在他們將來遇見問題時,能及時地站上巨人的肩膀。反觀正在面對考試報告以及其他學分重擔的學生(也包含了當年的我),往往沒辦法立刻聽懂課堂上的內容,只有進度跟不上的壓力與沮喪感。

 

知識的傳遞與遺憾 壓縮時間裡的教育難題

 

    題外話,「常識」可能就是在教育現場傳承起來最麻煩的東西了,除非是要用填鴨的方式強行灌輸進學生的腦中(eg. 像學齡前與小學有些規則是不跟學生解釋的),也許要到將來那些常識才有機會重新被審視。時間上不允許我們重新返回當初各種實驗的難題,用完整的脈絡呈現時代中每樣技術的進展,同時又不希望錯過任何將來可能幫助到他們的內容。於是帶著各個老師的專業、精華與期盼,在有限的時間資源的壓縮下,用最讓人崩潰與遺憾的高濃度課程之姿,與當初的我以及現在的你們相遇了。

 

機工實驗的重複與深化 每一次講解都是學習

 

    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課程是機工實驗,當助教跟當學生除了不用交報告之外,最大的區別就是同一個實驗我需要講解跟操作3、4遍,而看到前一個班遇到的問題,就會讓我下一次講解更精準。在改預報跟同學們討論的過程中,我可能會發現自己有些地方理解的不夠完整,反而被同學們上了一課的感覺。我也發現比起單純的教學實驗原理步驟,學生們對我講解一些實驗與我研究經驗互動的故事更有興趣(例如後來新增PI gain係數設定的實驗,我多希望我大三的時候也有先學會,也許可以少撞一些牆)。有些新增的實驗是我以前沒有參與過的,像我之前從來沒有聽過光彈(photon elastic),藉著這次機會我也跟著同學們一起學習,幸運的是我有比學生更多的實驗操作以及從講解中確認自己是否真的理解正確的機會,以教學者的身分參與在學習新知的過程感覺比起當學生更有效率。

 

以教者之名,再次成為學習者

 

    我很感謝機械系願意給我這個機會來當一年助教,感謝帶領我的老師們以及同事,能夠帶學生做實驗,跟著同學們一起頭痛機工概跟機工實務專題內容,甚至因為搬實驗室而有機會拆裝到流體實驗室那座風洞,都是很獨特有趣的經驗。如果學弟妹將來有出國深造的打算,在等申請或準備的期間不妨來當當看助教的位子,會有全新的教學視角喔。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機械實作中心(今在新機械館),搬家前在永齡館的照片

 

Art editor Img

光彈實驗,在相同應力下,因為光照波長不同而出現條紋數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