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博士生黃煥翔同學
瑞士洛桑聯邦科技大學參訪-Christian Roecker教授

   由於在未來的太陽能系統發展中,如何與建築做為結合已是項重要的課題。因此這次來到瑞士參訪Christian Roecker教授實驗室,主要目的是了解如何利用coating的技術製作出有色玻璃並不大幅影響其透光率,藉由此技術應用於太陽能熱水器與建築美觀之結合,如圖一。



圖一、有色玻璃說明圖

心得與感想

  經過這次的參訪,首先讓我體認到三件事:

1. 研究的嚴謹性。
  要做好一項好的產品好的研究,從基礎原理、實驗設備、製程,所有的細節都要清楚了解,所有的實驗流程都要嚴謹運作,因為這些小地方都是馬虎不得的;像瑞士所設計的有色玻璃,除了講求精密的無塵空間外,連火車經過這細微的振動都考量到,因此才能做出這良好的品質,如圖二、圖三。


圖二、大型鍍膜有色玻璃     圖三、小型鍍膜有色玻璃


2. 研究的成本考量。
  這次參訪學生主要是注重在鍍膜這領域,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成品時,不禁覺得之前所實驗出來的樣品實在太粗糙了,無塵室所使用的規格不嚴謹(瑞士 1:100000 particle/立方英尺)、玻璃前處理無妥善處理、玻璃後處理加熱受限於機台只加熱到150℃,沒有達到該有之400℃。這些小細節不嚴謹的處理,就是影響成品品質關鍵之所在。
  但要達到它們如此高格調的研究設備,所付出的成本也不斐;一台Dipping機台就需10萬美金,無塵室的規格、量測的儀器也皆需10萬美金左右。因此這樣高成本所製做出來的成品,如果我們可以利用自身機械的領域與技術,設計出相關設備並可達到一樣的鍍膜效果,那就可以藉此壓低成本並往商品化發展;因此研究成本也是一項重要的關鍵,並不一定要在精密的儀器下才可做出優良的成品,如何在較低成本下還可達到優良的品質才是關鍵的所在。

3. 英文的重要性。

  能有這次參訪對我來說幫助很大,因為未來許多有關鍍膜的設計,成品的製程,都是需要由這次的實地參觀、實地了解、實地溝通才能由先前只看相關Paper的知識直接轉換成實體的介面,加深印象;也因此如果英文不好的話,很多教授講解的關鍵字可能就無法馬上掌握,錯失得到第一手資料的機會。在這次教授的講解中,原先預定利用相機錄影來補強我lose掉的資訊,但因為相機故障而改由我們三位學生互相合作,在聽不懂的情況私底下討論筆記,藉此了解整個講解的精髓。
  出國前,由於體認到自身英文聽跟說的不足,因此常找James口語聊天,間接提升聽跟口頭表達的能力,但也希望在James不在的期間能繼續加強自身的語言能力,達到能清楚了解對方表達的語意並流利的給予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