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震系統介紹

前叉避震

  構造中的主活塞 (Main piston) 與薄片堆疊 (shim stacks) 是阻尼器的核心元件,藉由油通過活塞時所產生的阻力來將震動能量轉換為熱能而達到吸震的效果。其中最右端的元件是高壓氣室 (IFP chamber) ,以一個浮動活塞 (Floating piston) 跟油室 (Oil chamber) 隔離,這個氣室通常是充高壓的氮氣,它的用處是吸收左端的活塞進入時所增加的體積或因溫度變化時油的體積變化,且能避免活塞在回彈時因為油的回流速度太慢而產生氣泡的現象。

 

 

  左圖是孔隙的阻尼器,當阻尼活塞在前叉作動時,上面只有一些孔隙可以讓油通過,當油要擠進這個孔隙時就會將動能轉換成熱能,而減少了衝擊所帶來的能量,並減緩避震器壓縮或回彈的速度。

 

 

 

 

  左圖是雙空前叉的構造簡圖,由活動的氣室活塞分離正負氣室,這就是雙空前叉的雙氣室,正氣室負責的是支撐騎士重量與承受衝擊,負氣室則是抗衡於正氣室,其功能是用來增加前叉靈敏度並防止前叉觸頂。當前叉受力壓縮時,內管向下移動,正氣室變小,而負氣室變大,如圖右所示。

 

車架避震

  由於避震車架的前三角跟後三角是分離的,因此踩踏的力量有可能會造成避震器的壓縮或拉伸因而產生能量損耗。從力的分析上來看,踩踏的影響在於齒盤施力於鍊條上,而鍊條牽動後飛輪,在車架前後三角之間產生作用力,因此造成避震器伸長或縮短 ,即左圖中的紅色箭頭所代表的力, 此一作用力的方向由從飛輪到齒盤的線條所決定。 如果踩踏的力量被避震器吸收,那麼帶動車輪前進的力量就會減少,這也就是為什麼車架的設計希望能達到避震器對踩踏力量沒有反應,才能讓腳施力的輸入盡可能完全轉換成動能的輸出。

 

 

※以上圖片、文字是參考自網站單車狂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