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科普園地

懸浮液滴的失落拼圖

張鈞棣教授 懸浮液滴共振頻譜上失落的拼圖 Part 3

文/圖@台大機械 助理教授 張鈞棣

 

液滴振盪的相關研究始於RayleighLamb的小振幅振盪理論,但液滴的大振幅振盪似乎卻跟工程應用更直接相關。譬如,大振幅振盪使人們可將大液滴打散成許多小液滴,藉以在空氣中製造噴霧,或在液體中產生穩定的不互溶懸浮微液滴。反之,若能抑制液滴的大振幅振盪,噴墨印刷的墨滴將不再因不規則地破裂擴散,印刷品質即可提高。下文中的「大振幅」將不限於使液滴破裂的振幅,而是任何觸發液滴非線性振盪的振幅。
 

除了小振幅實驗,Trinh等人在1982年也發表了以[2, 0]模態為觀察對象的大振幅實驗結果[1]。大振幅實驗揭露了許多懸浮液滴在小振福實驗沒有的行為。首先,小振幅的液滴內部沒有封閉的流線,大振幅的有。其次,振幅夠大的音波除了讓液滴振盪,還會使液滴旋轉,甚至使液滴斷裂成數個小液滴。此外,液滴振幅夠大時,原本瘦長的液滴,振盪週期大半時間呈瘦長狀;原本扁胖的液滴,振盪週期大半時間是扁胖的。很不對稱的是,振幅越大,液滴呈瘦長狀的時間比例會增加。最後,大振幅震盪的液滴還呈現了很多RayleighLamb的線性理論無法描述的週期性的振動。這些都是液滴非線性振盪的行為。
 

TsamopoulosBrown推導了不帶電[2]與帶電[3]液滴的非線性振盪模型。針對不帶電、無黏性的球狀懸浮液滴,他們透過微擾理論導出軸對稱模態的形狀與頻率。結果顯示液滴振盪時,液滴呈瘦長狀的時間比扁胖狀的時間要長,且振幅越大,瘦長狀的時間佔振盪週期的比例就越大。此外,他們也探究懸浮液滴各模態之間的互動關係。若液滴不帶電,[2, 0]模態可能觸發[4, 0];若液滴帶電,[4, 0]可觸發[6, 0];若帶電量恰當,[3, 0]會觸發[5, 0],而[4, 0]會觸發[8, 0]。由這些預測結果,兩位作者斷定模態間的能量傳遞具有專一性:只有特定模態能互傳能量。Trinh等人幾年後的實驗明顯地支持模態間能量傳遞的專一性。然而,對於哪些模態會互相觸發,實驗結果似乎與TsamopoulosBrown的預測不盡相同。
 

Trinh等人1998年的新實驗結果顯示次數高的模態(高次模態)若振幅夠大,次數低的模態(低次模態)可能也會被觸發,且兩者的振盪頻率都會是各自的自然振盪頻率[4]。譬如在實驗中,[3, 0]觸發了非軸對稱的[2, 2],而[6, 0]觸發了[3, 0],且它們都以各自的特徵頻率振動。就此,被外力觸發的高次模態會是諧波,而被高次模態觸發的低次模態則是次諧波。即使高、低次模態的頻率不是準確的整數倍,高次模態還是可以觸發低次模態。相對的,當低次模態被觸發時,高次模態雖然也可能被觸發,但兩者都會是諧波,且振幅相對小很多。實驗中,當[2, 0]觸發[3, 0][4, 0]時,所有模態都以外力的頻率振盪。就此,被外力觸發的低次模態是諧波,而被低次模態觸發的高次模態也是諧波;超諧波似乎從沒在這些實驗中被觀察到。對此,Trinh等人認為低次模態容易被觸發,因為他們因黏滯性造成的能量耗損較低。
 

對照Trinh等人的實驗觀察與TsamopoulosBrown的理論,實驗凸顯了理論的不足。首先,理論預測了與實驗不一致的模態配對關係。其次,理論模擬液滴的自然振盪,並未包含振盪液滴的外力,所以無法指出各模態究竟是諧波、次諧波或超諧波。對任何需要精確觸發或抑制液滴模態的應用而言,這些資訊將是非常重要的控制參數。
 

過去半個世紀,相關研究陸續揭露了懸浮液滴的各種共振行為,但許多面相仍舊撲朔迷離。就小振幅振盪而言,RayleighLamb預測的特徵頻率得到了實驗的初步驗證。實驗中,液滴變形改變模態特徵頻率的現象也有了理論的解釋。這些理論更預測了各模態在變形液滴上的特徵頻率。至今,最低次的幾個zonalsectoral模態已經被成功地觸發。然而,tesseral模態幾乎都沒被觀察到。相關模型通常不包含振盪液滴的外力,所以實驗者欲以單頻振盪觸發特定模態時,外力的頻率和振幅只在實驗中以嘗試錯誤的方式來決定。也因為理論的不足,各模態究竟如何能以諧波、次諧波甚至超諧波的形態出現,至今仍是個謎。最後,大振幅振盪顯然缺乏完整的理論模型,所以既有的理論難以解釋實驗中觀察到的諸多現象。自從Rayleigh1879年發表懸浮液滴的第一套理論,人類拼湊懸浮液滴的共振頻譜已屆一百四十年。時至今日,頻譜上仍存在著諸多失落的拼圖,有待相關學者努力探尋,繼續在這個基礎科問題上發掘更多的驚喜。Art editor Img

 

1.Trinh, E. and T.G. Wang, Large-Amplitude Free and Driven Drop-Shape Oscillations - Experimental-Observation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82. 122(Sep): p. 315-338.

2.Tsamopoulos, J.A. and R.A. Brown, Non-Linear Oscillations of Inviscid Drops and Bubble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83. 127(Feb): p. 519-537.

3.Tsamopoulos, J.A. and R.A. Brown, Resonant Oscillations of Inviscid Charged Drop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84. 147(Oct): p. 373-395.

4.Trinh, E.H., D.B. Thiessen, and R.G. Holt, Driven and freely decaying nonlinear shape oscillations of drops and bubbles immersed in a liquid: Experimental result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 1998. 364: p. 253-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