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職場經驗分享

職場經驗分享

文、圖陳弘真系友(B88/R93)

 

 

     我是臺大機械B88/R93的陳弘真,現在在新代科技擔任總經理特助,負責對外公關及產學鏈結,跨公司的合作以及部分新創的投資與連結。跟大家分享一下個人職涯發展的歷程。

工作選擇

     如同大部分的機械系學生,我踏出校園後,希望找到能發揮過往所學,特別是機械相關的工作。我自己的背景是偏向理論,大學雙修數學系,研究所修的也是理論熱流和物理為主。但在找工作時,我很清楚自己喜歡的是跟自動化相關的,所幸台灣在這塊的公司還不少。電子業在當時已經是台灣的龍頭產業,甚至光電業也蓬勃發展。相較起來,機械業雖然市值不小,但是因為獲利能力不如上述兩者,所以較不被青睞。但我當初的想法是,其實電子設計或代工業,機械雖然重要,但比較不是核心技術,所以如果進電子業也應該選擇電子設備業,而且最好是自有技術的。當初進入新代有點誤打誤撞,吸引我的是,看見他們對於數值理論的研究投注不少(當時在做NURBS的研究),也有幾位數學系的前輩,這在當時還是小公司的新代實屬罕見,加上公司也和自動化控制有關聯,所以就選擇加入新代。沒想到這一待就是12年。

研發訓練

     我大概前3年都是進行研發工作,主要以軟體為主,當時的軟體規模較小,功能多且雜,模組化程度也不足。但是其實目前的軟體開發,都已經是模組化,包含架構分析和設計開發,測試和程式碼校驗都是多人分工,每次的軟體開發都架在先前成果上,以確保品質。所以當時我的經驗可能已經不那麼合乎現況。但有兩點可以分享,就是設備業,特別是工具機及自動化行業,真的會用到我們機械系所學的各個領域的知識,這點讓我印象深刻。控制和設計,製造組的知識運用是一定的,連材料和熱流都會用到。因為當要做精密的控制時,熱的影響、切削材料的影響,甚至摩擦力的預測都和潤滑的黏滯係數和油膜的動態生成有關。所以只能說書到用時方恨少,以前輕忽的(像我自己學材料就很混)都會需要花時間補足的。第二個是學有用的知識的能力。因為時間有限,工作繁忙,所以雖然發現知識不足,但要系統性地學習卻困難得多。有時候會用晚上時間去進修,上大班課,但更多時候是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快速找資料,並補足現有的不足。快速找資料的能力大家應該都很厲害,但是如何跟自己的知識體系連結,而非疊床架屋,東一塊西一塊,這點就需要花些時間。這點有點像前面提到的軟體開發,透過模組化一次動一小塊,不是全盤接受,而是懷疑,調整,重新加入,這樣才能在知識上長期積累。

產品及業務推展

     大概第四年起,隨著公司的成長,開始成立產品部門,部分的研發同仁開始負責產品的對外連結,設計開發也分工更細。產品和研發在新代的最主要區別,就是產品同仁會大量出差,到客戶端做產品推展,並把客戶的需求再次帶回來,作為下次改善的參考。這跟我的個性滿符合的,因為我喜歡和人交流,所以我從負責專機開發,到負責新代的主力車銑床產品,到後來負責新的伺服產品。這段時間是學習最多也最快的時間,因為要跟客戶交流,產業的多方領域都要接觸,不只做事,更是開闊視野。同時也到各地出差,美國、日本、東南亞、大陸等地。當時因為大陸蓬勃發展,產業擴張和洗牌速度很快,也有很多新的機會。和同仁一起出差加班,解決各樣的問題,雖然在第一線有時候很辛苦,工作時數也比較長,但是很有成就感。
     所以我的建議是,了解自己的個性,如果個性適合,不一定要執著於研發,產品和業務的位置,經常性的和外部激盪,在壓力下成長,會更加有趣,隨著對於產業的認識更完全,不只了解自己的那一塊,也能走得更遠。當然如果有些人自知適合安靜研發,那也建議透過看展或業務拜訪,甚至服務支援的機會,更多接觸第一線,對於未來成長一定有幫助。

產學連結

     會從產品的角色上退下來,是有點意外和不得已。因為一次的不注意,夜間疲勞駕駛,造成嚴重的車禍,幾乎喪生。後來也花了許多時間開刀和復健。當慢慢復原時,公司持續協助我回到職場,先從不需要出差的行政幕僚開始做起,協助給公司內部管理建議,也接公司ISO管理代表,管理品質系統及職業安全衛生系統,協助調整公司流程。後來慢慢轉向對外的產學鏈結和公關,協助公司對外的許多合作。目前公司每年有許多產學計畫案以及公協會的活動,也辦理智慧製造研習營,讓學生更多了解業界,更促成許多實驗室的合作。
     這一段的旅程很特別,也很掙扎。因為身體的狀況和條件限制,只能慢慢調整可以扮演的角色。不過也因為過往的學習和經歷,能夠提供不同面向的建議,也接觸了許多過去沒有接觸的工作,雖然是不同的風景,但另有一番滋味。

未來發展

     在未來的機械設備產業,數據的收集和分析是必然的,而且隨著感測器和計算單元的演進,數值及AI分析工具的普及,智慧機械會漸漸從高單價的設備普及到更多設備。這會是機械系很大的機會,因為機械學科掌握的機構設計及基本原理,並可以整合電控和軟體。這樣的軟硬整合能力是機台智慧化的必需。
     此外過往我們所受的訓練常是單點的,但是機械是一個系統工程,怎麼融會貫通往往需要多年的磨練,鼓勵學弟妹可以擴大觸角,在修習課程的時候,多問問可能的應用情境,會讓後續系統思考的軌跡更為快速。

上海出差

與公司同事一同攻頂品田山、池有山,這也是受傷前的最後一座百岳

智慧製造生態系演講

點閱人數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