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跌跌撞撞 摸黑前行

B01黃珮瑄系友

Art editor Img

左上角圖:和分租公寓的室友除夕一起吃火鍋
右上角圖:CSE的同學們
左下角圖:和同事一起參加啤酒節
右下角圖:慕尼黑一景

    謝謝系主任林沛群老師的邀稿。記得老師總說,「人生事情記大事件就好。」現在趁還有模糊印象時,把在德國六年,留學到就業做個小整理。
 

初生之犢不畏虎


    現在回想當年說走就走的自己,還是會嚇一跳。連租處都沒有著落就拎著行李飛過來。反觀現在的自己,或許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太低了。當年倒也無暇思考這些,光是處理各式生活雜事跟安頓落腳處就花費所有精力,等我回神過來時已經是慕尼黑的冬天,冒著寒風大雪騎車上課了(還常常在冰天雪地裡滑倒,所以我說跌跌撞撞)。
我當時選擇德國有幾個原因:
(1)從小對這個國家的憧憬
(2)學費跟生活費較低廉
(3)德國是歐洲工業大國
(4)申請時不需要考GRE
    至於選擇慕尼黑工業大學的理由,純粹是因為慕尼黑是大城市,感覺機會比較多。
德國碩士每個學程都有點不同,我所就讀的是英文學程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SE),要修足120學分,包含30學分的畢業論文。論文可以在學校做,或者在企業做,在企業做的好處是有薪水可以拿。除此之外我額外修了與其他學校聯合的榮譽學程Bavarian Graduate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Engineering(BGCE),雖然要多修30學分的課,包含10學分小組作業,但有機會和不同學校的人交流,練習小組合作,還有整個聯合社群的資源可以使用。這些與人交流的經驗對我來說既有趣又珍貴,也對於之後在國際化的職場上應對進退、溝通有莫大助益。
    CSE學程屬於資工系,雖然學程跨領域,但招收的學生背景來自各個科學與工程領域,例如機械、土木、物理、化學、材料等。轉換領域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課程中有許多基礎課程幫助我們銜接,也有安排助教跟討論課,可以問問題。我大學在機械系時就覺得自己對於硬體興趣不高,對於軟體比較上手,所以才做這個選擇。
    選擇要留下來工作,最關鍵的因素是因為我喜歡這裡的生活。讀書時我租在一間閣樓房間,房東夫妻就住在同一棟房子裡。這房子有前後花園,夏天時天氣很好,非常舒服,夫妻倆每週都開派對。他們感覺工作時間不長,休假時間很多,生活品質和工作都可以兼顧。那時在樓上一邊聽著派對音樂,一邊哭著寫作業的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留下來在這邊工作。這理由聽起來很感性,但事後證明這是個很合理的決定,因為這邊空氣好、綠地多、生活便利。除了年假30天外,請病假也支薪,還有很長的育嬰假。
    想在德國找工作,實務經驗很重要。若想培養實務經驗,在念書時當研究助理、打工或實習都是好方法。這些都不強制,也不算學分,但有薪水。打工跟實習有點像,但是打工一周最多20小時可邊唸書,實習40小時更貼近一般工作。對於想要留下來工作的人,找有興趣的公司打工跟實習都蠻有幫助的。公司若有開缺,很可能還沒畢業就直接簽約,即使公司沒開缺,也可以寫在履歷上。而想繼續念phD的人,則可以藉由當研究助理先了解系上研究方向。我一開始還不確定要走學術還是走業界,所以這三種都試過。我實習完後,直接在我的公司Lilium寫碩論,而在寫碩論時確定自己對學術界沒有興趣,加上運氣好公司有開缺,也順利面試上了,就留下來了。


誤打誤撞闖入航空業


    我在找實習時,本來僅僅是想做跟計算流體力學相關的工作,一看到Lilium做的飛行器整個眼界大開,很希望可以親身參與交通工具的革新。轉眼我也待了四年了,這四年公司從200人的新創成長到超過800人,公司組織也因此更動。除了組織更動外,工作模式也有所改變,因應橫掃全球的新冠疫情,我們曾長達一年多的遠距上班,也歷經後疫情時代的混合模式。在這個快速成長的公司工作是個很特別的經驗,除了本身必須有高抗壓性外,也必須能夠適應高不確定性。
    我很喜歡Lilium的一點是,公司全球招募人才,是個相當國際化的工作場所。平時面對的同事不只來自德國,也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同事。跟同事們聊天常常聽到許多有趣的故事或品嚐各地美食,從他們身上也學到很多不同文化下做事的方式。很多人都跟我一樣離鄉背井來這裡打拼,還有人攜家帶眷。在他們身上我看到堅毅跟不畏困難,也看到人生可以有很多不同的選擇,他們的故事都是我的榜樣。


理解,分解,再構築


    現在說起這些故事好似雲淡風輕,然而面臨各個選擇、挫折、困難、衝突的當下其實很糾結又焦慮。離開家後,緊接而來的是面臨真實的人生與自我。剛來時很多以前覺得是習以為常的生活瑣事,在這裡都有一套不同的規則,身邊又還沒有值得信賴的人可以詢問意見。很多事都是邊走邊學,有如摸黑前行般。不知道自己要去哪,也不知道該怎麼去。
    在面對挫折、面對人生不同階段(離家、求學、就業、關係的轉變等)、面對不同文化的人並與之進行價值觀的衝撞、面對孤獨、面對群體、面對疫情等等,有時會覺得一部分的自己被分解了,只能自己想辦法把碎片撿起來,再把自己拼起來。好不容易建築好新的自我了,這個更強壯的我或許可以再撐一陣子,然後下次或許又被分解了。這個過程就像是一個圓,不斷循環卻又持續成長。我現在給自己的期許是,在有了許多重新拼湊的經驗後,或許以後就不會輕易被打碎了,可以用更快的方式把自己迅速整理成更強壯的樣子。
    現在只想給當時的自己一個擁抱,跟當時的自己說,不管怎麼樣,都已經很棒了。即使不知道要去哪裡,也都還是走到這了。我想未來的自已應該也是這樣子溫柔地看著現在的自己吧。Art editor Img


作者簡介:
黃珮瑄,2016台大機械系學士畢業,2019慕尼黑工業大學碩士畢業(Technical University of Munich)
現任職於Lilium GmbH擔任軟體工程師。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