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特別報導

陳亮嘉教授 愛在其中 樂在其中

專訪本系R77級碩士系友,現任臺大機械系特聘教授

文/圖◎陳亮嘉教授提供、袁蕙芸編撰

 

 

    陳亮嘉老師現任臺大機械系特聘教授亦為本系R77級碩士畢業的系友。他專攻於光學檢測技術研發領域,憑藉其深厚的知識與豐富經驗,成功幫助國內廠商大幅提升產業的效率與品質,在國際上展現出卓越的技術競爭力,為精密製造與自動化領域做出了非凡的貢獻。

 

    陳老師成長於南投竹山的農家,家中每年種植水稻兩期,冬天停耕改撒油菜籽、橄欖或高麗菜。他和弟弟兩人課餘之際,也要幫忙農務和牧牛。儘管一年四季辛勤耕作,看天吃飯的農家收入也只夠全家餬口,生活清苦。

    隨著時間的推移,臺灣農村開始逐漸引進半自動化的農業機械設備。陳老師回憶道:「看到鄰居用耕耘機一下子就把田地整理好了,而我們家靠著一頭老牛得花上好幾天,不僅費時,成本也高出許多。」這親身經歷了農村生產方式的巨大轉變,讓他對「機械」感到新奇,心生欽佩之餘,並在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未來從事與機械相關工作的夢想。

 

勤奮不懈 完成機械夢想

 

    隨著陳老師的父母投身小生意,家中漸漸引進機械設備,使他有了實際操作機器的機會。他說:「機械是非常具體且實際的事物,比起光學和電子,我對機械更感興趣,想要設計出更高效率的設備。」儘管家庭經濟並不寬裕,但他依然堅定朝自己的夢想前進,勤奮學習,苦讀與機械相關的五大力學、自動控制、流體力學、材料發展等專業知識,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在臺大攻讀研究所時,他在范光照教授的指導下,獲得更廣闊的學術視野。除了學習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等基本的研究方法外,他也被引導向「精密量測」方向發展,這成為了陳老師日後的主要研究方向,尤其在「光學精密量測」領域產生出很濃厚的興趣。因此,畢業後他進一步前往南澳大利亞大學深造,順利取得先進製造與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專攻於自動化工程的光學非接觸量測技術領域,為他未來的職業生涯開創了前途。

    值得一提的是,在臺大研究所畢業後,陳老師曾服務於行政院原委會核能研究所核燃料組四年(1991~1994),專注於自動化超音波非破壞檢測技術之研發。博士畢業後,他好不容易在澳洲公司Gerald Industries Ptd.覓得研發工程師一職,這家公司曾是2000年雪梨奧運指定廠商之一,該公司旗下以「CLIPSAL」品牌著稱。在擔任專職研究工程師期間(1996~2001),公司的工程團隊20多人裡,他是唯一一位亞裔人士,主要任務是幫公司規劃 「工廠自動化」 (Factory Automation),專注於製程自動化與光學檢測系統的研發。他以勤奮、專業的能力,以及圓融處理複雜人際關係,成功提升了公司在「產業自動化」方面的貢獻,獲得總裁頒發的「年度傑出員工獎」。這長達八年以上在製程自動化相關的工業實務的實戰研發經驗,對陳老師日後進入大學擔任教職的學術研究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助益和深遠的影響。

 

轉戰學術界 技術深耕與升級

 

    2001年陳老師舉家返臺,並受聘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自動化科技研究所。他持續從事自動光學檢測(AOI)技術與設備的研發,將研究領域從一般工業轉向半導體產業。當時,臺灣正值工業自動化與產業轉型期,有鑑於先進光學檢測技術與設備的長期仰賴進口,陳老師透過產學合作和技術轉移,解決了關鍵技術受制於他人的困境,實質而具體地協助國內廠商技術升級及設備製造。2008年,陳老師因卓越的表現晉升為教授,次年更受校方敦聘為「特聘教授」。2011年8月,陳老師轉任臺大機械系,帶領「精密量測實驗室」碩博學生持續深耕技術的研發與升級,並致力於為「次世代」或「未來」的業界需求和技術挑戰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陳老師已在教育領域貢獻了逾20載,他對研究、教學及學生的指導訓練非常地務實、精煉且嚴格。他要求研究生以英文進行簡報,培養同學們的口語表達能力。此外,他的實驗室也吸納了越南、印尼、印度等多位外籍生,營造國際化的環境,促進學生跨文化的知識交流。同時,他經常鼓勵學生到德國、日本等國的實驗室進行一年半載的交換學習,參加競賽、出國進修或企業實習,以擴展他們的視野和實務經驗。深具教學熱忱的陳老師欣慰地說:「得天下英才而教之是件深感幸運之事」。他為產業培育出不計其數的機械人才,大幅提升國內自動光學檢測產業的研發能力,當學生在企業中取得成功並受到讚譽時,也是他身為教師最引以為傲的時刻。陳老師前瞻性的眼光洞察到精密設備在半導體的應用,是非常的重要且極具發展潛力,尤其是精密機械核心技術與光學、電子、資訊相結合,進一步應用於精密系統、精密儀器、精密設備,將是台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段的發展榮景。

 

十年磨一劍  淬礪AOI系統

 

    臺灣現今正積極朝向高科技和精密產業之轉型發展,涵蓋的檢測範圍甚廣,從大型物件如飛機機翼到小型產品如半導體晶片,所有產品都必須經過良率的檢測。因此,精密量測設備和技術的開發變得至關重要,此點不言而喻。為了在國際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搶灘精密設備產業經濟,陳老師於2017年獲得科技部的「產學小聯盟計畫」補助,成立了「先進自動化光學檢測設備研發聯盟」。這個聯盟將學界實驗室(Lab)、AOI設備製造商(makers)和設備使用者(users)三方結合,以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致力於開發AI-powered AOI系統,挑戰3D晶片矽穿孔(TSV)測量。他們成功實現了最小可量測0.3微米(300奈米)且深度可達4.5微米的技術,突破世界領先的微米級量測能力,並控制量測不確定度在50奈米以內,一舉超越了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預測的2025年技術規格。此外,這個團隊更與陽明交大、臺灣科大、臺北科大、中興大學等多名學者攜手,導入智能化影像檢測技術,利用AI深度學習偵測影像瑕疵,快速檢查異質表面,再結合雲端虛擬量測與製程監控模組,即時地調整製程參數,提高良率。國科會儀科中心也參與了量測鏡頭的製造,將「台大AOIEC設備與技術聯盟」技術落地商品化發展,連結廠商會員,希望能實現台灣從傳統製造業低毛利率(2到3%)走向高毛率(50到60%)精密設備生產的目標。

 

以愛為名 產學研發光發熱

 

    「愛在其中、樂在其中」是陳老師對於投注畢生心力的研究工作以及家庭經營的自我期勉。在臺大碩士班求學時,他與就讀植物病理系的太太余品嫺相識,如今兩人共育有三位孩子,他的家庭一直都是他不斷前進的最大支持與動力。他深情地說:「工作和家庭豐富了我的人生」。陳老師懷著這份無限的愛與支持,持續不懈地努力,並獲得學術界的高度肯定,屢次獲得國內外多項重要獎項,包括東元科技獎、宗倬章先生講座、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經濟部年度國家發明創作金牌獎、年度傑出工程教授獎、上銀科技、漢民科技論文獎等。此外,在產學合作和技術轉移方面,他也表現卓越,贏得業界如德律科技、致茂電子等公司的高度評價。工研院副院長暨執行副總胡竹生博士更是對他讚譽有加,說道:「在臺灣AOI產業,沒人不認識陳亮嘉教授。」陳老師在AOI領域深耕三十載,堅持不懈,帶領優秀而精良的實驗室團隊,積極推動產學合作,他期望臺灣能夠成為世界上自動化設備的龍頭國家。同時,他也持續為國培育未來的人才,克盡對國家社會的責任。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陳亮嘉教授

Art editor Img

與太太在校園漫步

Art editor Img

2008年與家人東京之遊

Art editor Img

2022與實驗室成員在舊機館合影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