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務動態

2023年教師升等

文、圖◎系辦公室

 

張鈞棣老師榮升副教授

Art editor Img

    張鈞棣老師對教學具有超高熱忱,助理教授期間累積負責教授有3門必修課與2門選修課,除設計加分制度鼓勵學生主動訂正更錯之外,也盡心盡力耗費很多個人時間為機械系必修課「量測原理與機工實驗」從無到有設計建置流場量測實驗與熱工實驗,讓學生有機會自己動手量測,並觀察熱流關鍵現象。此外,也設計多具解剖模型教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見課堂上生硬的專業知識,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這些專業知識,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意願,也加深了學生學習過程的樂趣與課堂參與度。張老師的教學熱忱與方式已深獲學生喜愛,已兩度獲得教學優良獎的肯定。

 

    張老師主要從事創新儲能技術的開發,實驗、理論與模擬兼具,主要兩項儲能技術研究,都是極具創新性的研究。其一利用離峰多餘電力或其他剩餘能量液化氮氣,於需要時再利用液氮噴流增加密閉容器內之水壓,提高水頭以供後續推動渦輪機發電,針對這樣複雜的多相流,張老師提出了理論模型,預測結果與實驗有極高的吻合度,且改良設計使液氮膨脹過程持續與水接觸,以維持等溫膨脹,進而取得最大的作功,研究十分不易;其二提出水球儲能發想,特別是可針對不易回收之低溫廢熱進行回收,為節能減碳技術更上層樓,其中更巧妙地找到水滴震動模態理論與水球的相似性,理論找到很多文獻上都還沒有發現的震動模態,同時設計實驗系統,產生並觀察到該些震動模態,驗證其存在,研究成果不僅刊載於傑出期刊Physics of Fluids上,更立即獲得期刊挑中為Science Highlight精選文章。張老師擔任助理教授以來,迄今主持國科會多年期計畫2件,累積發表有7篇期刊論文,其中6篇為傑出期刊,論文質與量都相當亮眼。

 

    張老師十分配合系務推動,特別是近年來大學申請入學繁重的書審及筆試工作,總是認真投入,毫無懈怠。擔任本系圖書委員,細心為機械系篩選書籍期刊,擔任熱流組課程委員,於排課及教學實驗規劃諸多費心。張老師對於中小學生的STEM人才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地在盡一份心力,多次擔任新北市及新竹縣中小學科學展覽的評審,也指導國中生參加新北科展獲得全國科展第三名,其服務熱忱可見一斑。

 

    張老師充滿教學與服務熱忱,能貼近學生,用心設計教學方式與解剖教具以提高學生學習意願,也願意為培養中小學STEM人才而努力,教學與服務績效已然有成。而在研究方面,不想只走改良路線,更果敢提出創新想法,企圖開發突破性的儲能技術,誠屬不易與難得,相關研究成果也已露出光芒,獲得傑出期刊矚目,選中為精選文章。

 

 

許麗老師榮升副教授

Art editor Img

    許麗老師熱愛教學,備課用心,口條清晰有條理,而且充分發揮女性溫柔細膩之特質,對學生循循善誘,學生教學評鑑文字意見滿滿都是肯定。同時,許老師有著非常流利的英語能力,樂於英語授課,協助學校推動雙語教學的政策;由於其教學的用心與流利的英語,雖是英語授課的專業必修課,學生仍是搶著選修,5個學期就累積有350名學生選修,可見其受學生歡迎的程度!此外,為協助學生迎向淨零碳排的世界趨勢,許老師也不辭辛苦積極開授「再生能源」、「太陽能電池技術與系統」等新課程,獲得學生相當大的迴響,更於109學年獲得教學優良獎的榮譽。綜上,許老師在教學方面已充分發展出其個人的特色與魅力,得到學生及系教評會的肯定與支持。

 

    許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模組的製造與柔性電子元件的製程開發,研究都有突破性的貢獻。在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模組的製造方面,許老師的研究巧妙利用介面間黏合力的不同,找出奈秒脈衝雷射能量密度的適當範圍,可成功選擇性去除NiO,卻不傷及FTO,完成全球首創奈秒脈衝雷射一體化製造,開發出更穩定更低成本的製造技術;研究更找到合作團隊一直找不到的鍍膜不連續的原因,透過模擬與實驗驗證確實來自雷射製程,進而設計改變雷射光斑大小,成功解決不連續的問題,讓團隊的製造技術更上層樓。在柔性電子元件的製程開發方面,許老師也發揮其精湛的奈秒雷射加工技術,透過敏銳的洞察力,設定適當操作參數,漂亮製造出兼顧穿透率與低片電阻的奈米銀線,連同機械性能都遠勝於文獻上既有的銀線膜,且大膽在柔性基板上採用連續光雷射,成功開發出穩定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技術!許老師的研究成果顯著,不僅深具學術內涵,且產業應用潛力高,足證其研究能力已然成熟獨立。

 

    許老師擔任助理教授期間,在系內外都盡力提供服務,認真負責,例如擔任機械系導師工作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也擔任工學院貴重儀器委員會的委員,特別是連續三年負責機械系大學申請入學繁重的書審工作,絲毫不敢怠慢,為機械系挑選合適的學生,也為不耽誤莘莘學子的前程而盡心盡力。碩班的入學筆試與書審工作,也是年年不缺席,認真投入,毫無懈怠。此外,許老師也樂於照顧外國學生,擔任臺大拉美與加勒比同學會的指導老師,必要時提供輔導與協助。在校外擔任學會秘書長、擔任期刊編輯與研討會籌備委員,也擔任多個國際期刊的論文審查委員,在國際學術上積極提供專業服務。

 

    許老師在教學上已獲得教學優良獎的肯定,認真投入,溫柔有耐心,口條清晰加上流利的英語,已得到學生極大的認同。在研究方面已發表6篇SCI期刊論文(3傑出3優良),其中5篇為第一或通訊作者,在奈秒雷射加工技術方面已發展出領先全球的精湛實力,於大面積鈣鈦礦太陽能模組與柔性基板透明導電銀線膜的應用上都已有突破性的貢獻,其研究能力也受到國內大型研究團隊的注意,受邀成為團隊的重要成員之一。服務方面許老師也是積極正向,在各方面盡力提供一己之力,從不推諉。

 

 

林峻永老師榮升副教授

Art editor Img

    林峻永老師至臺大機械系任教以來,開授課程包括兩門必修課,及合授兩門選修課。自動控制以英語授課,提供本系國際學生修習本系必修課程之重要管道。此外,林老師指導學生相當用心,共指導1位博士生、21位碩士生、28位專題生,所指導之學生有相當優異的表現,獲得中華民國自動控制學會之自動控制工程碩士論文獎優等(111年度)、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碩士論文獎佳作(109年度)、臺灣大學工學院研究生院長獎(111年度),並於2022年入圍上銀科技碩士論文獎全國決賽。

 

    林老師研究方向涵蓋:機電整合、感測器、機器人、系統動態與控制。2018年8月任教以來一共發表期刊11篇;其中,SCI期刊10篇,包括一篇發表於IEEE/ASME TMECH 之期刊,此一研究為開發磁感測器及建立渦電流場的方法。此一期刊為機電領域最具代表性之期刊,其Impact Factor在機械領域排行8.39%。此外,林老師之另一研究成果也發表於IEEE/ASME TMECH旗艦會議(IEEE/ASME AIM 2021),獲得該年度之Best Conference Paper Finalist;同時,林老師也指導學生多次獲得國際會議論文獎項。除了學術論文發表之優異表現外,林老師也獲中華民國發明專利一件,並主持兩件多年期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計畫(其中一件為三年期優秀年輕學者計畫)、一件臺灣大學桂冠型計畫、一件臺灣大學核心研究群計畫、一件宗倬章教育基金會計畫,也與工研院合作一件多年期專案分包研究計畫;一共補助計畫總金額超過一千萬元。因此,林老師在創新科技研發與產學實務上均具備優異之表現。

 

    林老師長期擔任大學部導師,並負責本系招生、課程、安全衛生等工作,也擔任本系關懷導師及導師工作委員會委員。同時積極參與校內外各項學術及公共事務;在學會服務方面,林老師為現任台灣機器人學會副秘書長;在學術期刊部分,曾任六次國際期刊Guest Editor,並選入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 Junior Reviewers Program。次外,在國際學術會議部分,林老師擔任IEEE/ASME AIM Conference Workshop Organizer、ARIS Publication Chair。林老師也受邀專題演講9次;擔任多次期刊、研討會、碩博士班學位論文審查。因此,林老師在校內及學術活動之投入均相當具體。

 

Art editor Img

林老師和實驗室學生合照

Art editor Img

林老師和學生合照

 

 

徐冠倫老師榮升副教授

Art editor Img

    徐冠倫老師在本系已任職四年,教授電腦輔助工程製圖、工程圖學、機動學與機構設計等課程。徐老師致力於改善教學,在教育部補助下,於「電腦輔助工程製圖」課程中實行「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可以自主地發展學習策略,主動掌握學習歷程,並建構成開放式課程,促進教學資源共享。目前該課程已被點閱超過3萬次,並獲得社會人士、高職教師和網路部落客的推薦。徐老師亦積極開發課程特色。在「工程圖學」中實行雙語教學,將作業主題與系所的必修課程聯接;在「機動學」和「機構設計」中,以動畫模擬取代靜態圖片,幫助學生想像機構元件之間的運動狀況,並安排課程專題以模擬或實作的方式驗證課堂理論。徐老師在教學上甚為投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成果顯著。徐老師曾獲得109和110學年度臺大教學優良獎的肯定。

 

    徐老師的專業領域是機構與機器原理,以機構模組化分析、過拘束機構的合成和分析與凸輪機構的基本理論和新設計為研究主題。他以機構模組化分析為核心,用以探討桿件尺寸誤差對機構運動產生影響;合成過拘束機構,創造出可產生多樣化運動軌跡、可應用在不同場合的新機構,為未來的機械設計提供更多的選擇,開啟了更多的研究方向。徐老師亦對凸輪機構的基礎理論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拓展,提高了分析的效率,有效地減少低凸率和從動件之間的接觸應力,延長機構的使用壽命,解決了傳統凸輪機構存在的固有缺陷。這些成果對於機械設計領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徐老師亦積極嘗試跨領域合作,開展仿生飛行器設計和教學實踐研究等個研究項目。

    徐老師在助理教授期間共執行10個計畫,獲得超過1,200萬元的科研補助;在機構與機器原理的主要SCI期刊上發表8篇論文,其中7篇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徐老師指導的學生論文共獲得17次獎項的肯定。

 

    徐老師曾擔任校務/院務會議互選代表選舉工作小組委員、安全衛生委員會委員、導師代表和校系宣傳人員。也擔任社團指導老師,指導台大賽車隊,並曾帶領學生參加2019 Formula SAE Japan靜態賽並取得優異成績。徐君在專業服務方面,協助論文審查(國外期刊36次)與論文口試(29次),受邀進行7次專題演講,策畫舉辦過4個國際研討會和9個國內研討會,擔任國際期刊Machines的客座主編,虎頭山AI智駕車學生挑戰賽的裁判。徐老師目前為中華民國機構與機器原理學會理事和委員會主任委員,專業服務受到普遍的肯定。

 

    徐老師在教學、研究與服務方面都有積極的表現。在教學方面,致力於改善教學,開發多種教學方法和課程特色,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獲得各界的推薦。在研究方面,他在機構與機器原理領域發表了多篇優秀的論文,獲得多項科研資助。徐老師創造出多種新穎、可以產生多樣化的運動軌跡的機構,為未來的機械設計提供更多的選擇。他也擔任多項校內職務,指導學生社團,並協助論文審查和口試。他的專業服務受到普遍的肯定。

Art editor Img

徐老師和學生合照
 

 

王建凱老師榮升副教授

Art editor Img

    王建凱老師近三年主要開授四門課程,包括「材料力學」、「靜力學」、「振動學」與「有限元素法」,當中「材料力學」、「靜力學」為全英語授課,「振動學」與「有限元素法」為機械系應用力學知識領域課程,合計修課學生達約 500 人次,王建凱老師獲本校 111 學年度全校專任教師「教學優良獎」殊榮的肯定。指導學生獲獎方面:指導博士生獲 109 學年本校椰林優秀博士生獎學金、 111 年中技社科技研究獎學金以及 111 年科技部博士生赴國外研究(千里馬)計畫,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訪問研究;碩士畢業生獲 110 學年與 111 學年工學院研究生院長獎;碩士在學生獲 111 年與 112 年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暑期實習專題研究競賽佳作與優勝以及 Google 2023 Hardware Product Sprint 年度最佳產品與最有創意產品獎的榮耀。


    王老師任職助理教授期間,已發表 9 篇 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國際期刊論文,並於美國與韓國取得 2 項國際發明專利,其中 6 篇論文為第一或(且)通訊作者發表、7 篇論文刊登於該研究領域排名前 25% 期刊(Q1)、2篇論文刊登於力學研究領域(Mechanics)排名前 15% 傑出期刊,王老師皆為第一作者且通訊作者發表。研究計畫方面,王老師執行 7 項科技部與中央研究院核定專題研究計畫,以及 2 項美國 Google LLC 與緯創資通產學研究計畫,合計經費達約新台幣 900 萬元,從事開發高效率有限元素分析方法與進行多物理場流固耦合力學研究。

    王老師舉辦系上與日本神戶大學工學研究科兩方 2023 交流學術研究會議,並擔任系上招生事務委員會與環境安全衛生委員會委員、大學部導師、碩博士班入學審查、出題與閱卷委員,曾任本院環安衛訪視協同訪查委員、109 學年度校務及院務會議教師全院互選代表選舉工作小組組員,亦投入本校 111 學年度國際學位生全校統一入學審查委員會委員、附設幼兒園家長會義工與教職員工羽球代表隊隊員等服務,代表本校於中華民國大專校院 111 年度教職員工羽球錦標賽男子甲組團體賽斬獲冠軍。校外方面,任中華民國力學學會財務委員會委員與台灣計算力學學會理事職務,亦參與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第 38 屆全國學術研討會籌辦,並參與演講活動、碩博士學位口試委員與國際期刊論文審查工作。

    王建凱老師自美國布朗大學取得應用數學碩士與固體力學博士學位後,回臺曾於中央研究院任博士後研究員與淡江大學專任助理教授職務,而後於 109 年到校服務迄今,申請人積極投入教學與服務工作外,於研究方面,王老師自博士論文之金屬微觀材料力學研究主題,回臺後積極擴展研究領域,應用機械與固體力學知識並整合於生物與醫學科學相關研究主題,成功將研究成果發表至極具學術聲望的一流國際期刊,兼具研究創新與獨立性,並有規劃與主持研究計畫能力,在執行產學研究計畫表現上亦有亮眼的成績。Art editor Img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