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跨文化的實作體驗

大三Lian Neubig同學

 

    大家好,我叫Lian Neubig,來自德國,正在攻讀第三年的機械工程學位。上個學期我作為交換生來到了NTU(臺灣大學)。其中我選擇了一門課叫做「工場實習」,由林以凡教授授課。

 

    這門課程主要是讓學生獲得不同金屬加工技術的實作經驗。課程分為六個不同的工作站,每個工作站花兩週時間,讓學生熟悉其中一種加工方式。

 

中文授課挑戰十足

 

    這門課程有趣的地方在於語言使用,因為我的中文水準不足以聽懂課堂上的內容,所以我只選擇了英語授課的課程,其中包括這門課。但有趣的是,每個工作站都有自己的工場師傅,但並不是所有的師傅都能說英語,加上大部分同學都是本地學生,所以普遍使用中文作為實際上的教學語言。對於交換生來說可能聽起來有點糟糕,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有些師傅依然會用英語授課,而其他師傅會提供不同的幫助,林以凡教授是貫穿全程的指導老師,會在師傅們解釋過程中同時進行英語翻譯(非常感謝有林教授從旁的協助,讓我不會因為語言的隔閡而感到挫折)。另外,臺灣的同學英語會話能力也很強,有時會幫我翻譯或者進行解釋。此外,在這種實作活動中,通過觀察也可以理解大部分指令。

 

    我想簡單描述一下課程單元的流程,在進入實習之前,第一個任務是觀看YouTube上關於當前主題的影片,並做一份預習報告。在實驗當天,師傅通常會先講一些基礎知識,同時林以凡教授為我們國際學生提供同步口譯,教授有時還會舉更適合的情境讓我們了解(這有是後來聽其他本地同學們的補充解釋才知道),然後開始實際操作。通常的流程是,師傅講解並演示下一步,然後每個人根據自己的構件進行操作。如果需要,師傅也會直接提供幫助。當自己的工件完成後,會得到師傅的評價,主要是檢查一些公差。然後剩下的就是寫一份關於當前主題的較長報告(結報)。最終的評分由實驗結果和這兩份報告還有上課實作成品決定。

 

技術優勢  團隊合作樂趣多

 

    我認為這門課最棒的地方是和同學們一起合作,我的小組一共有七個人,其中兩個是國際學生,由於小組規模較小,我很快就認識了所有人並且和每個小組成員都相處得很好,有些我現在還保持著聯繫。

 

    在這門課上,我比其他同學有一些優勢,在德國,我曾就讀於一所技術高中,在學校時已經接觸過很多這門課程中的機器設備。所以,我完成這些任務通常相對容易,但這並沒有讓這門課變得無聊,反而更加有趣。因此,我通常壓力不大,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有時還能提前完成任務。

 

    整體來說,上個學期的工場實習課是我最喜歡的課程之一,和朋友一起從事有趣的課題,對通常星期一很忙碌的我來說是一種愉快的調劑,即使到現在我仍然不確定能否獲得學分,但我仍然很樂意參加這門課程。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我的第一站:銑床

Art editor Img

師傅講解要領

 

Art editor Img

鑽床體驗

 

Art editor Img

磨工訓練

 

Art editor Img

我的成品(作者本人照片)

 

Art editor Img

車床體驗

 

Art editor Img

磨床師傅介紹

 

Art editor Img

實際操作

 

Art editor Img

焊工師傅教學點焊

 

點閱人數網站計數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