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馬劍清教授紀念特刊

紀念文章

懷念馬劍清老師 楊申語

楊申語教授

 

    馬老師走得太突然,好像一顆閃亮的星星隕落。上一刻還和我們笑談,下一刻便離開了這個世界。一切美好成為追憶,留下無限的懷念。

 

    1990 年我回到台大機械系教書時,他已在系上任教五年。後來,我認識了他的幾個學生,包括林育志(現任教於海洋大學)、莊國志(浙江大學)、張敬源(台北科大)和黃育熙(台灣大學)。從他們口中,我陸續聽到了馬老師帶學生的點滴。比如,每天中午都在實驗室午餐,學生有問題可以隨時找他討論。才知道他能有豐碩的研究成果,能培養出許多研究人才,是有原因的。原來他像辛勤的農夫,連中午吃飯的時間都願意給需要的學生。他待學生如同自己的孩子,即便學生畢業了,他依然一路關心陪伴,為他們著想。舉例來說,莊國志到浙大教書,就是馬老師引薦的機會;在國志父親過世後,馬老師知道他想回台陪母親,就積極為他尋找在台科大與台大應力所的機會,這些都是他提供的信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現在他離世,使我想到:春蠶至死絲方盡。

 

    與馬老師較親密的互動,是因他高中同學及研究所師兄弟。2018年,他高中同學李紹唐博士回台開會,他是塑膠加工的大師,我們同領域,我陪他去看馬老師。同年,我的大學同學吳福輝回台,也找馬老師,他們在 Brown University是同門師兄弟,我們三家一起用餐。2022 年,我陷入學術倫理案,在答辯書撰寫過程中,遇到困惑時,想到馬老師常是校院務會議的代表,請教他幾次。無論當面或電話中,他總是帶著親切的笑容,用誠懇的聲音,一五一十地提出他的看法,還不住地說:這案不能成立,否則許多老師都完了。他在過程中的支持和幫助,至今讓我深深感激。

 

    現在,他在台大機械系的教學、研究、服務和關懷(為新館還奉獻了 500 萬元)的美好賽程,猝然跑盡,交出了棒子。然而,他的榜樣和典範,仍然繼續激勵後進,向著標杆直跑。上天所允許,都必帶著美意。馬老師息了勞苦,一生的果效隨著他;他所擺上的一切,必蒙祂稱許悅納。上天帶走馬老師,也必照顧他的家人。求主安慰並幫助青蓉師母和兒子鈺棠,也安慰他畢業及在學的學生們(住院前一天還與他們討論呢),並安慰他的同事和朋友。也求主幫助我們珍惜在地上的每個日子,像馬老師一樣追求真理,愛學生、愛同事、愛朋友,熱心公共事務,發光發熱,在主所定的日子,無憾地跑完賽程,蒙祂稱許: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楊教授和馬老師在研究室門口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