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傳暉系友
(馬劍清教授的第一位碩士班研究生、博士班研究生)
1985年夏天,我在當完兵又工作一年後重回校園,考入碩士班就讀。開學不久就要找定指導教授,聽說系上剛來一位年輕教授,布朗大學畢業,四年就拿到兩個碩士、一個博士,心想這麼優秀的新老師,標準一定很高,對學生一定很嚴厲。那時老師暫用機械舊館(今工學博物館)的一間研究室,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了門,只見老師還在整理搬來的書籍資料,是一位外貌比29歲還要年輕帥氣的老師,卻又有著老教授和藹可親的笑容,頓時感受到一股溫暖與安全感,我就毫不猶豫報名成為老師門下第一位研究生。
不久老師就搬到了志鴻館三樓最後面的一間教師研究室。老師永遠都是每天帶著兩個便當,直到夜深人靜才回家休息,志鴻館最後熄燈的經常就是三樓尾端的那間研究室。
1986年暑假,碩一升碩二,老師回布朗大學進行三個月的短期研究。短短三個月,老師就另闢了一個新的研究主題,還寫成論文發表,做為為下屆學弟的論文題目。我一直以為教授暑假應該都很輕鬆,沒想到老師是拚了命在學新東西。在這期間與老師多次書信往返,報告研究進度,進行紙上 meeting,確立論文的方向與架構, 老師還把他的研究室借給我用,整個暑假我每天就泡在老師的研究室,現在想來,會有哪位老師這樣為呢?
1987年我就讀博士班,那時候機械上研究生的讀書研究空間,系上統一安排在志鴻館地下室的一間大教室內,每人一張桌子。老師為了讓我有一個較佳的研究場所,剛好他隔壁有一間閒置的教師研究室,老師就爭取成為我和葛自祥同學(現為龍華科大校長)兩人專屬的研究室,而我就在這間教師研究室裡完成了博士論文,。全校的博士生大概只有我有這種待遇吧!只是麻煩來了,我沒有辦法如老師這般用功,每天夜深人靜才離開,老師回家經過我的研究室時,往往已是熄燈狀態了。
為了讓我無後顧之憂,老師每年為我申請國科會計畫的博士助學金,每月一萬五千元。1991年4月25日通過博士論文口試,老師立刻為我申請博士後研究,從次日起直到我前往華梵大學任教前的三個多月,每個月有近五萬元的薪資。當我畢業離開台大時,已有五十多萬元的存款,這在當年足以付買房子的頭期款了。
老師的指導教授是動力破壞力學大師L.B.Freund,老師在研究所首開波動力學課程,我著迷於那些力學方程式的美妙,以此作為我博士論文的研究領域。到今天,那段追隨老師從事動力破壞理論研究的日子,是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畢業後,我至華梵大學機電上任教,將破壞力學的觀念應用在雷射加工的研究,當升等教授時,老師還特別題銘,「始於破壞力學、用於雷射切割」,送我一只琉璃紀念物,給了我莫大的鼓勵與肯定。
老師指導每個學生的論文研究,極有耐心,論文初稿一字一句的修改,而且批註的字跡工整、力透紙背,極其耗損元氣,然後,他要學生坐在身邊,逐段講解為何要如此修改。畢業後我也受到老師的影響,用心認真批改學生的論文。老師永遠帶著一種「敬慎」的態度,看待學生每一份不成熟的作品初稿,這是我難以企及的。
對於學生們的課業成績與研究進展 ,老師從來不會疾言厲色。老師總是以身教示範,他對教學的熱忱、研究的熱情,對學生的關愛、同儕的扶持,深深地影響了門生弟子,這是我們生命中難以企及的境界。
老師四十載教學研究生涯,從不高談教育理念、也不闊論學術志業,心志單一專注,心無旁騖,投入生命的全部在他喜愛的教學與研究中。在生命中的最後一刻,依然用心批改學生的期末考卷,只是為了信守考題是我出的,要自己改,才能知道學生的作答是否切題。」這樣一個真摯的信念,雖在病中亦不願違逆。
人生沒有不散的筵席,此生有幸能成為老師的學生,真是幸福!三十九載師生情,永懷心中。謝謝老師,也祝福老師!
作者簡介:蔡傳暉
馬劍清教授的第一位碩士班研究生、博士班研究生
1982年台大機械系學士班畢業、1987年碩士班畢業、1991年博士班畢業
1991-2021年任教於華梵大學機電系。現已退休
聯絡方式:chtsaiyi@gmail.com 093913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