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學生園地

方程式大賽參賽紀實

賽車工程團隊 從創立到參賽

文/圖@機械三張翔為

 

賽車工程團隊 從創立到參賽
 

     十四年前,在澳洲南端的阿德雷德,一群臺大學生揮舞著國旗,隨著抵達終點的太陽能車歡欣鼓舞。

「臺大機械系太陽能車隊……」這是我在高一時,對臺大機械系的第一印象;當時的我,覺得他們好厲害,竟然能夠自己設計一台車、將它做出來,並讓同學放心駕駛,我也想在大學獲得這樣的能力。然而,上了大學後,我就被學分和課業壓著打,我漸漸地不在意公式的意義,不在意這項物理性質可以有哪些應用,我只惶恐明天考試老師會出什麼以及期末會不會調分。

     幸好,在升大二的暑假,在我對機械的熱情快消失時,系上三名同學邀請我一同創立賽車隊,參加每年在日本舉辦的「FSAE學生方程式大賽」,這場比賽強調學生自行設計、製作一台電動賽車,在場上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對手一同較勁、學習。

     經過幾天的討論擬出大方向之後,我們開始徵求隊員,招了之後才發現原來系上對大型實作有興趣的同學還不少。經過簡單的篩選,一支十三人的賽車隊就此成立,並在之後徵得鄭榮和老師同意做為指導老師,徐冠倫老師做為日本隨隊老師。
 

█ 萬事起頭難
 

     去年九月開始,我們慢慢地建構出賽車的雛型。一個小房間中,大家聚在一起,討論參數訂定、零件與系統干涉、製作的可行性、時間和金錢成本、資金問題……等等,其中,各組間的衝突和讓步更是常有的事,所幸大家秉持著理性討論,對事不對人,團隊氣氛依舊融洽。十月,我們提出了第一代的設計,但就當大家興奮地將各組的部件組裝起來時,卻發現要改的地方太多了,不是部件干涉,就是零件取得困難,再不然就是零件加工成本過高,於是我們必須修改或重新設計車輛,在往後的幾個月中,我們陸續提出了第二代、第三代的設計圖,而這些也是我們遭逢的第一、二、三次的工程挫敗,終於,在寒假尾聲,我們確立了加工前的參數。

     老實說,工程上的挫敗對大家來說不算什麼,頂多就是再想想解決方法,或是請教前輩就可以解決了,真正令人著急的是資金短缺。由於是草創,沒有實際成果,因此自創隊以來,隊員們只能拿著設計圖和企劃書向廠商兜售夢想,而廠商也大多態度保守而委婉拒絕,幸好仍有幾家廠商相信我們,願意提供贊助,這項計畫也得以勉強延續。

     下學期開學後不久,負責電池和傳動系統的動力組做出了第一顆電池箱,並著手進行了液冷氣密測試,獲得了重要的溫度—電壓數據圖;反覆進行充放電測試,獲得電壓-時間曲線。正當動力組辛苦地早出晚歸做實驗時,公關組傳來了好消息,「貿澤電子願意冠名贊助!!」,這讓車隊資金短缺的問題獲得暫時的舒緩。

     又經過了兩個月,車架管材和其治具終於雷射切割完成,當時的我們天真地以為只要將管材和治具組起來,就能夠開始焊接,但由於設計缺失,我們必須進行額外的切削和填料。三週後,車架焊接終於完成,這是一個所有人為之雀躍的里程碑,有了車架,懸吊A臂、電池箱、馬達、控制箱……等等部件才能完全確定大小和相對位置。

 

█ 大會通知
 

     在此同時,各組的線切割與CNC件也陸續完成,次系統的組裝也得以開始,但正當大家歡喜之餘,大會送來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消息——由於IAD (Impact Attenuator Data)缺交,我們在動態競賽被除名(意即無法在賽道上奔馳),只能比靜態報告項目,或者選擇退賽,車隊也因此開會是否持續參賽。經過一小時的討論,大家決議承受分數低、排名難看的後果,也要咬著牙關,把車子做出來、送出國、累積經驗,化成明年的養分,持續進步。
 

█ 暑期趕工
 

     暑假來臨,車隊移師至位於臺中的「奕兆綠能公司」進行整車組裝和加工。那間廠房雖稱不算大,但需要的螺絲、螺帽、工具應有盡有,遇到問題時,只要開口問,就有人給予指導和協助,我們簡直來到了天堂。

     在臺中,熬夜是例行公事,通宵變成家常便飯,要補眠就坐在椅子上瞇一下;要洗澡就拿氣槍把身上的鐵屑噴掉;如果嫌臭的話,洗手時多擠一點洗手膏就是了,幸好整個廠房都是不拘小節的愛車同好,大家臭味相投。

     我們日以繼夜地待在工廠中,一忙起來都忘了時間,常常要等到公司員工過來詢問便當要訂什麼,才發現又過了半天。或許是因為睡眠不足,七月二十九日的凌晨約莫五點,大家在精神不濟的狀況下測試大電,意外導致三箱電池保險絲瞬間熔斷,「啪」、「啪」,強烈的白光從箱蓋的縫隙激射而出,隊員連忙打下緊急停止按鈕,在場所有人都嚇出一身冷汗,睡意全消,全部清醒了過來。

     經過控制和動力組連日DEBUG,發現原因是預充電時間操作失誤和迴路接點失效,導致電池箱和控制器的電壓差尚未消失時就被導通,瞬間的高電流就燒斷保險絲。在此事件後,大家就對這台車戒慎恐懼,行動前都會再三確認操作流程和檢查項目,避免危險再度發生,也幸好之後沒有發生類似的重大事件,才讓控制組及時完成初步的馬達調校,讓車輛在海運前試跑。
 

█ 椰林試跑
 

     八月二日是個好日子。清晨五點三十分,抬頭望去是一碧萬頃,耳畔只有微風的吹徐和稀疏的人聲,而朝陽從總圖後方灑落,又為這時空增添了些書香氣息,這是連早八都會遲到的我從沒享受過的美景,一切是如此的祥和而美好。

     「喞——」馬達混著鍊條聲劃破了椰林的空氣,車子筆直地向前加速,我們在後面追趕、歡呼,看到自己親手打造的賽車終於在椰林馳騁,過去無數趕工的夜晚和汗水都煙消雲散,心中的感動礙於文筆不佳,無法言喻,但要說是個一生都無法忘記的瞬間,那是肯定的。

     我們測試了直線加速、轉向和剎車性能,待到七時許,人潮逐漸湧現,海運的時間也差不多到了,我們便將車輛整理、打包、裝箱,準備八月時在日本相見。

 

█ 比賽開始
 

     八月二十七日式比賽的第一天。上午,我們架起帳棚,並開始檢修,調整車輛狀況。到了下午,第一項靜態賽事——Presentation開始,由三位同學代表,模擬一家公司,用十分鐘的時間,向裁判銷售這台賽車。主講者為政治法律雙主修的同學,以一口流利的英文,有條不紊地向裁判簡報我們所擬定的商業模式和計畫,其口條榮獲評審的青睞,但在製作賽車與品管部分因為描述不足,是比較可惜的部分。

     二十八日是緊湊的一天,早上和下午都有賽事,分別為Cost Event 與 Design Event,兩個項目都必須將賽車推至指定帳篷中報告。

     09:30,Cost Event 準時開始。主裁判將Cost Leader叫去,討論幾個月前送交的成本報告,並解釋給分和扣分原因,其他同學則和副裁判們核對車子所使用的材料與零件是否確實申報。數分鐘後,來到了該Event最後一個評分項目:Real Case Scenario,主講的同學需要替一間已經進入大量生產,卻遇到品質與成本問題的車廠,闡述並分析多種解決方法,交叉比較其利弊得失,最後提出結論。裁判在講評時表示計算成本的數學不夠充分,佐證資料不足,這是明年我們需要注意的部分。

     中午大家稍作休息後,就馬上開始準備下午的Design Event。14:30,我們進入了裁判的帳篷,在簡短的開場介紹後,負責各系統的裁判帶開進行設計問答。有二十分鐘讓該系統的同學講解設計理念,裁判可隨時提問,最後進行總講評。裁判表示Design Event著重的是設計前的目標設定、隨後的設計是如何反應設計目標,以及設計改良演進是否有符合汽車工業的V-cycle流程,所有提出來的考量因素也都需科學佐證。我們今年在準備佐證資料方面顯得不足,以及在系統整合上面沒有事先溝通,導致跨系統的問題有些隊員不夠清楚,團隊內部在開發過程中必須充分互相了解,是我們來年度努力的目標。      

截至八月二十八日,靜態比賽項目全部結束。

     二十九日,由於沒有與大會相關的活動,隊員們分頭拜訪來自世界各地的團隊,看到了不少新奇或不可思議的設計和隊伍,有車隊的車重是我們的一半;有車隊因為傳動軸太長所以放在駕駛座的旁邊,整台車變成左駕車;也有車隊每天下午才來,又提早離場,而車子從外觀上就完全不合安全規定的……種種都讓我們大開眼界,我們也與他們交換意見、經驗與聯絡方式,結交各國朋友,也獲益良多。

     三十日,我們參與了模擬車檢,裁判很親切也很有耐心地指出車子哪裡不合規定,並給了我們改善方法,前前後後總共三個小時,隊員們記錄下了大量的細節,有些我們以為可以的地方,在裁判眼中卻是違規,我們了解到原來距離通過安檢的路比預料中的還要長,明年做車時,務必注意這些規定與細節。

     三十一日,是整場賽事的最後一天,大夥兒把握時間,去拜訪一位資深比賽裁判Pat Clarke,Pat 告訴我們很多事情,不論是人員管理、時間管理、設計方針、金錢來源還是他在別的賽事看到的情況,每一項都講出了他多年的經驗,帶給車隊很多啟發和方向,相信明年會更好!

 

█ 年度心得
 

     私以為,賽車隊不光是夢想的實踐,更是培育負責任工程師的搖籃,由於車內坐的是人,是同學,也是一同吃苦受難、榮辱與共的好友,因此在設計時,大家總是反覆驗證安全性,並有「若將摯愛放在車上,也不修改設計」的覺悟才敢出圖,我們要讓駕駛願意開車,不是因為膽子大,而是因為他相信隊友。

     車隊第一年,缺少知識、經驗和金錢,參賽成績也不理想,但隊員們透過學習、實作和募款,靠著校方、親友與眾多熱心廠商的協助,依舊設計組裝了一台車,並送出國比賽,也著實不易。大家也一致認為,在這一年車隊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一般大學的課堂是學不到的;其中,團隊溝通、對外聯繫、簡報能力又或是社交禮儀,更是一定要經過實務練習,才能慢慢磨練出來。回首過去一年的造車時光,困難和挑戰比想像的多太多了,這一路走來,團隊經歷了無數熬夜通宵的時光,也經歷過許多垂頭喪氣的時刻,但大家仍然憑著不願輕易放棄的信念,堅持到底,最終實現了當初對自己的期許與對贊助廠商的承諾,更換來了踏實而深刻的自我成長,擁有了與眾不同的能力。

     衷心期盼賽車隊能夠延續下去,讓有夢想的青年擁有學習的機會和發光的舞台,讓學生獲得超出課本的能力,往後為產業和這塊土地做出貢獻。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林瑞陽師傅特別撥空協助焊接車架

Art editor Img

2019隊員合影,後排左起:黃國倫、彭啟瑞、黃柏瑞、呂柏廷、黃尹謙、林天立、陳宇宏、張舜淇、吳孟洲、林靜得、江翰曄、張翔為

前排左起:蔡孟辰、周妤蓁、林峻生(隊員林旻叡因故不便前來)

Art editor Img

2019成車合影,與鄭榮和老師 (左後一)、陳朝琴師傅(右二)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

Art editor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