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大學機械系電子報

系友/教師園地

加大柏克來交換心得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 (UC Berkeley) 交換學生心得分享

文/圖@2018級學士陳聿軒系友

 

█ Intro


    我是陳聿軒,大四這一年在柏克萊度過了大學的最後一年歲月。十個半月的時間,長遠不及完全適應一個新文化,但也絕對超過尋常旅行對異地的驚鴻一瞥。我相信我和大多數的交換學生一樣,覺得這是我人生最精彩的一段時光。


█ 為何想去交換?

    其實想去美國留學的期盼在大二那年就開始成形了,在大二暑假我曾去海德堡大學遊學一個月,帶給我很大的影響。德國老師上課的方式和我在台大的經驗很不一樣,是問答式的、互動式的教學,老師也不太會要求我們一定要學會甚麼,或是跟上甚麼進度才能夠下課,只希望我們可以帶走我們想學的。在德國認識的外國同學們各個都很熱情,也對自己學習的領域很喜歡,並不像我在台灣的同學一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甚麼,好像對自己不甚了解。

    同時我也第一次發現我竟然可以用英文和一個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人互相交談,甚至變成好朋友,在德國旅行的經驗也讓我發現這個世界值得欣賞的城市與美景竟然有這麼多,種種的文化衝擊彷彿使我突然開竅,了解到除了在台大的校園生活以外我還可以做更多,因為世界上還有這麼多有趣的事可以嘗試,於是在有了這樣的經歷後,讓我很想在異地待更長的一段時間,因此決定出國交換一年,更深入地體驗在國外的教學方式與文化。


█ 如何準備?

    我參加的是台大校級的交換計劃,對於一般組的同學來說就是考托福。很慶幸在大三剛開學課業還不甚緊繃的時候我便緊鑼密鼓地準備托福考試,皇天不負苦心人,讓我幸運考得高分,使我有幸最後錄取了第一志願UC Berkeley

    會選擇去Berkeley,除了眾所皆知其工學院世界排名為名列前茅,且在天氣宜人的美西以外,我個人也對美國的音樂、籃球和影視作品等文化都饒富興趣,因此當時就想若能在課餘時間體驗、了解美國人的生活,肯定很有意思!

    在確知自己申請上後,就是一連串繁瑣的找住宿和辦簽證手續,接著由於Berkeley 八月初就開學,因此大三暑假只過了一半便匆匆飛往美國,開始我交換的旅程。

█ 上課經驗

    這一年我修的課中,有三門機械領域的課是我特別喜歡的 -- 中等動力學(以拉格朗日法描述粒子、系統及鋼體的運動,並與牛頓力學比較)、連續體力學(從矩陣和偏微分和向量為基礎開始教起,以矩陣描述所有的連續體運動,內容包含流體力學、材料力學,並嚴謹推導能量守恆、角動量守恆等等的定理)和能源轉換原理(介紹常見的幾種能源轉換的實務計算,主要focus在再生能源收集並轉換為電能)

    果不其然,由於初期語言的不適應以及先修課程的不同,為了跟上進度,我每周都得花大把的時間投注在作業和上課內容中,一堂課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大約是台大專業選修的二到三倍時間,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作業非常困難,難在題目通常會從一個最根本的現象開始討論起,了解它背後的物理以後,我們得建構自己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這個問題,以計算它的速度、流場或是能量等等,然而,不時會遇到的問題是多重元聯立方程,且無法簡答的問題,因此也幾乎每次作業都會大量的使用matlab作圖以及求出近似解。

█ 如上圖為中等動力學作業中的一個問題:一球在空心圓柱中純滾動的分析,以拉格朗日法列出運動方程後,以matlab計算附體座標系的變化,以及其球的移動軌跡,並且作圖呈現。 

 

█ 如上圖為能源轉換原理的一個題目:考慮Berkeley之緯度、太陽能熱水器方位與傾斜角、水的體積流率與溫度,甚至考慮天候不佳、鄰近的大樓遮蔽影響等等,利用Matlab求出積分後,實務上的一個太陽能熱水器運轉一年所能節省的能源,約15億焦耳,大約是一次閃電的能量,約33kg的天然氣就能產生一樣的熱能,而以加州之家用天然氣平均價格約12$/mmBTU計算,一年約只能省下17美金,但若以中油天然氣價格一度約16元計算,一年則可以省6700台幣左右,可見太陽能熱水器的實用性是非常因地制宜的。

    由於解每一個題目都如此的繁瑣,每一個環節(尤其是釐清題目所代表的物理模型)都至關重要,所以不但要在計算時小心翼翼、步步為營,也必須要時常利用office hour去找助教和教授討論,有組員的時候更是務須一周討論二至三次,才有機會準時交出作業。然而,儘管每次寫作業都寫得焦頭爛額像在打仗一樣,但無可否認的能夠完成也確實表示本周的上課內容我已經完全吸收並且能夠應用,在寫程式的時候、作圖的時候也時常會有對現象恍然大悟「原來老師說要特別注意的就是這裡」、「喔~原來上課提到的現象就是這個!」而體認到自己真的完全懂了而充滿成就感。也真的就像教授們都常說的,如果每周的作業都能搞懂,期中期末真的都不必花太多時間惡補,同學們的心態也都比較像是把考試當成一個檢視平時學習成果的機會而不會有太高的得失心,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習,我也完全可以理解Berkeley是如何一代一代的培養出首屈一指的畢業生。


█ 和台灣教育有甚麼不同?

    從上述說明,想必大家都不難理解上課的方式和台灣大有不同;這些課程都會提到很深的理論,但作業都會討論很務實的應用題。因為符合實際情況,所以需要做很多繁瑣的計算,也需要程式的幫忙,但終於讓學生知道自己所學並非空想,而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因此在做作業、念書的時候會對內容更有熱忱,比較不會有想要應付了事的想法。

    除此之外,上課的氣氛也很不同。老師都教得很流暢,在解釋艱澀的理論時也常使用生動的比喻讓同學更容易理解,同時展現一些幽默感緩和課堂的氣氛,看得出來都非常用心的備課,但因為速度很快,如果分心很可能就落掉一大段,所以保持專注很重要。而同學們舉手發問是很正常的事,老師也常常真的停下來花十分鐘解釋同學的疑惑,也不會介意花時間重講前面提過的,或者比較細的推導。在美國,老師和學生比較沒有上對下的感覺,老師們都很尊重學生的意見,也相信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而學生也會很努力地迎頭趕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認為造成台灣和美國的大學教育方式差異如此大的原因之一在於畢業學分門檻。以台大機械為例,畢業要修將近140學分,而Berkeley的畢業門檻為120學分,而且美國高中又有AP class制度可以先修大學的學分(Berkeley的朋友有折抵到35學分的),如果是transfer student,則其中60學分還可以在社區大學折抵,也因此同學很少一學期會需要修超過20學分,這也解釋了為甚麼同樣是3學分的課,課程的難度與深度有很大的差距,而同學所要付出的努力及收穫台大也遠不及Berkeley。我想Berkeley的大學生和台大的同學相比,之所以對自己會比較有自信、相信自己有本系專業的比例更高,對未來也比較有想法的現象,和不同的教育體系也脫不了關係吧!


█ 課餘時間:

    若要說交換這年最大的改變是什麼?就是我變成一個更外向也更獨立自主的人,對嘗試、認識新的人事物更有熱情。這一年除了體驗到和台灣截然不同的校園風格之外,我的生活方式以及休閒娛樂也有很大的改變。在剛開始語言、文化都不適應,又沒有親友的依靠之下,被課業壓得喘不過氣的我生活一片混亂,也不知道如何休閒放鬆,所幸經過一個學期的調整,在參加各種活動以及大大小小的旅行中找到了自己的熱忱,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轉變,使得我在繁忙的課業之餘有了紓解壓力的管道。

    在台灣一個外食如此便利又物美價廉的地方長大,平常完全不會想要自己煮飯,然而到了美國,每一頓飯都是12美金起跳,好吃的又寥寥可數,因此我幾乎每一餐都自己煮,上手了以後不論是炒飯、義大利麵,甚至滷肉、燉肉都難不倒我,因此也不時邀請朋友來家裡一起吃飯,能夠獨立煮出6人分的食物,大家有說有笑的度過一個愉快的下午,無非是交換這一年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

    過去鮮少機會旅行的我,在美國買了一台二手腳踏車,只要一有空、天氣又好就會出門,有時會到山上遠眺、有時會到海邊看夕陽,Oakland每個月第一個周五的First Friday Festival我也是幾乎從不缺席,因此後來我不但對舊金山和奧克蘭市區瞭若指掌,在春假的時候我更是花了四天的時間沿著舊金山灣騎了一圈,是我最引以為傲的壯遊之一。

    每逢長假也必然會把握機會租車載朋友出遊,因此一年下來不但加州著名的景點我幾乎都走了一遭,暑假的時候和朋友一路開到西雅圖,更是把西岸的美景盡收眼底,然而儘管去過許多地方,我最珍視的時光還是課餘時間那短短的下午,我獨自到校園附近的Marina Bay公園看著舊金山灣,看著金黃色的陽光照在樹上、照在水上、照在Berkeley的山丘上,所有的煩惱與壓力頓時一掃而空,重拾面對課業的動力。這樣的心境轉變,是我在台灣不曾體會到的,也是我認為自己成長最多的地方。

 

 

█ 我時常到Berkeley附近的山上、灣邊欣賞美景放鬆心情,如上照片依序為舊金山漁人碼頭、Berkeley MarinaOaklandJack London SquareBerkeley hills

█ After I Returned

    寫下這篇心得時,回國也已將近一年,目前暫時沒有繼續升學而選擇先工作,交換時對自己滿滿的自信,也在經過職場的磨練後有些收斂,但交換時認識的國外朋友也不時會連絡,而我也確實在自己身上看到了顯著的改變 相比以前,我更細心地觀察周遭的人事、認真去了解地方的文化,在美術館、博物館觀賞藝品時,總是比別人停留得還要久一些,也更願意在閒暇之餘走向大自然,欣賞台灣的美好,我想一定是交換時發掘了自己對探索的熱忱、對文化的熱愛,也反過來更想認識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更愛自己的家鄉了吧!而我也相信交換時所經歷的種種悸動,會在不遠的某個時刻,成為開啟我人生旅程燦爛下一頁的重要能量!Art editor Img

作者簡介 -------------------------

陳聿軒,2018年台大機械學士。大四在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機械系交換一年。目前任職於台灣的科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