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的話

特別報導
  陳炳煇教授
鼓勵用創業愛台灣
焦點人物
 

陳世昌總經理
披戰袍為聲寶再創傳奇

系務動態
 

歡送范光照教授榮退

杜鵑花節 50重聚系友回娘家

學系博覽會與鐵馬週
杜鵑花節兩大亮點


臺灣大學先進動力研發中心揭牌
暨馬達動力測試平台實驗室啟用

教師園地
 

新進教師蘇偉儁教授簡介

追憶陳明新教授

三餐飲食/陳明新教授

學生園地
 

西班牙馬德里
熱電學術研討會初體驗
/翁健洲

青年科學家論壇及ICA3M研討會
推廣計畫分享/羅文甫


雨傘運動有感/周湛泉

Innovative Design Contest
參賽有感/陳昱熙


同濟大學交換計畫
打開另一眼界/李威宏

系友園地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アクセスカウンター


陳炳煇教授    鼓勵用創業愛台灣

專訪1980級系友,現任本系教授、嚴慶齡工業中心主任、
龍騰微笑創業競賽評審總召、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評審總召等。

文◎黃麗妃.圖◎陳炳煇教授提供
█ 陳炳煇教授一再強調新創事業對台灣的重要性。
兒時祖孫情深 紮根求學人生態度
小時候父母工作忙碌,陳炳煇教授的童年生活其實是與父母分隔兩地,他與二哥的童年都由在台中沙鹿的祖父母照顧,祖父的言教身教對他而言甚至大過於父親。他的叔叔在當地是第一個考上台大醫科的人,除了有兩位叔叔唸台大醫科,姑姑也都是台大、師大的畢業校友。祖父要求無論晴雨,清晨六點就要起床,做完晨間體操運動後,還要灑掃居家週邊,365天除了大年初一不能掃地的年節禁忌外,無一例外。由於祖父受日本教育不懂國語,他到了六十幾歲仍不間斷勤奮向學,還要孫子當起他的小老師教他識字和發音。他不僅要求兄弟兩人讀古代詩詞,也要勤練書法習字,訓練他們兩人的耐心和定性,還會在無意間「拔毛筆」,如果毛筆被突如其來的動作拔起,就表示小兄弟的心思不知飄到哪兒去了。不過,祖父從不體罰,他以身作則,諄諄教誨、循循善誘,養成兄弟二人的恒心毅力。現在陳炳煇教授家中還有二哥、么弟及弟媳也都在台大任教,傳為家族鄉里間的美談。

求學一帆風順 任教母系近30載
國中以後,陳教授與父母一同搬遷台北定居,從小養成的讀書習慣,讓他一路順利的進入第一志願的學校就讀。
求學過程中,他特別感謝三位老師的影響,大四時跟著黃秉鈞老師做研究,讓他學得擔任一名工程師應有的解決問題的態度和能力。另一位是周賢福老師,上他的課陳教授成績優異,畢業時周老師還推薦他到明尼蘇達大學深造,博士學位取得後再回到台大任教,周老師也功不可没。第三位就是在明尼蘇達大學的指導教授 Richard Goldstein,由於他的指導方式採完全自由開放,只好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他的名言是「你再回去想想」,當時雖也手足無措,現在回想起來,比起有些同學每天半夜兩點接到指導教授召喚集合,逐一條列指示隔日工作項目,他直言:「那不過是執行指導教授的意志罷了!」
畢業後陳教授直接回到母系任教,求學、工作的過程可說一路順遂。不過,他認為,台灣的教育缺乏了適才適性的探索,往往讓學生自己去碰撞和尋找,學生遇到挫折時往往不知如何堅持下去。他認為,大學教育應該讓學生知道自己的興趣,才能立定未來方向。他也說,機械系的學生首重將基本學科學好,在畢業之前具備設計、製造和組裝一套「會動的系統」的基本能力,從中得知自己興趣與否,接下來再依據興趣多元發展,他認為,一旦具備了基本能力,在未來遇到問題時,便能夠再深入研究進而找到解決方法。「有興趣、有需要,自然就能學得好!」

病毒檢測技轉 最大白斑蝦檢測廠採用
求學時陳教授的研究領域在飛機引擎的散熱,當時台灣正值自製戰機的研發計畫,不過,隨著計畫改變,國防相關的研究就沒了經費,於是陳教授的研究主題轉而到微機電、奈米、醫療工程等。進入醫療工程的跨領域合作,也是因為陳教授的二哥就在台大醫學系任教,兄弟兩人有足夠的信任度,又有領域的互補性,才能促成跨領域研究的美事。現在他們共同開發出一個平台,做DNA、RNA的複製,能做病毒的篩檢,是一套非常物美價廉的檢測設備,也適合到落後國家或地區,進行當地傳染病的傳染及防治。同時此技術也技轉到做白斑蝦病毒檢測,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白斑蝦病毒檢測試劑廠商,同時也是全球唯一獲得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兩項產品認證的生技公司瑞基海洋生技,便是使用這項技術。
另一個基礎研究,是以奈米技術對金屬表面做改質,將原本應用在手機、手提電腦的散熱用熱管,應用於電動車中電動馬達的散熱。主要方式是透過材料的改質,在沸騰端和冷凝端分別做超親水性或超疏水性的處理,以達到克服地心引力甚至轉彎的限制,讓水可以適時帶到沸騰端或冷凝端,即使是放大到超過40公分長的熱管,仍然能達到高度的散熱效果。

█ 陳教授鼓勵學生關懷社會、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而努
力。

教授本職之外 鼓勵創業不遺餘力
陳教授長期擔任推動創業志工,他擔任龍騰微笑創業競賽評審總召及科技部創新創業激勵計畫評審總召多年,鼓勵學生要敢於作夢、也要勇敢追夢,藉由創新創業,為改善社會及人類而努力。他最大的願望是期許學生能夠創立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藉由創新研發及公司的獲利,改變社會、造福他人。陳教授表示,「世界的經濟環境變化太快,台灣已經無路可走。」創造就業機會的新創公司,絕對是改變台灣、為台灣產業界挹注活水的力量。
龍騰微笑創業競賽便是鼓勵學校研發團隊走出校園,成立新創公司的奬勵方案。此外,科技部的創新創業激勵計畫,也為創業團隊再注入一劑強心針,結合企業界之力量,並網羅矽谷業師與國內專業師資,積極輔導與培訓大專校園內的科技團隊。不過,陳教授也感慨,政府的法令限制及僵化,不友善的創業環境的確會讓青年學子對創業望之卻步。尤其是新興科技的創業公司,往往要面對不合時宜法令的觸法風險,但面對外在環境的激烈競爭,台灣沒有再等待的本錢,即使鼓勵青年創業的路上仍有許多路障需清除,陳教授期許自己持續在這條崎嶇路上當個搬開石頭的人,幫助完成青年學子創業的夢想。
他特別強調,台大有一流的學生,國家也投注大量資源在台大培育優秀的人才,但現在的學生卻容易沉溺於眼前的小確幸,他提醒,雖然台大學生很容易幫自己找到一份足以溫飽、衣食無缺的工作,但如果每個人都安逸度日,那麼這個小確幸的夢想將再也不會成真,因為台灣正在向下沉淪。陳教授大聲疾呼,台大人要有關懷社會、改變社會的使命感,至少十分之一的人要勇敢站出來,勇於實現夢想,台灣的確需要優秀的年輕人,開創新事業,一流的創新研發、一流的團隊才能與國外競爭,而台大人應是責無旁貸的。

育成社會企業 關懷社會一股暖流
陳教授同時也擔任台大嚴慶齡工業研究中心主任,近年有幾個較成功育成社會企業的案例,就是以企業的方式進行社會的關懷,「社企流」是其中之一,他們專門協助較弱勢的族群團體成立社會企業,像是社區總體營造、為農民架設網路銷售平台,協助農民減少中間剝削及通路成本,建立平台收購水果行已熟成的水果,讓原住民婦女、小朋友做成果醬,讓原住民部落小朋友能夠自立更生,讓弱勢族群擁有翻轉人生的機會。像社企流這樣的社會企業,以關懷弱勢、傾聽底層聲音為宗旨,以商業模式解決社會問題的模式經營,收取合理報酬,5-10%的獲利讓本身擁有獲利及永續經營的能力,能持續幫助社會中需要援手的族群。
無論是源於對社會的關懷所新創的社會企業或是高科技新興產業的新創,都是為台灣的未來種下一顆希望的種子,陳教授真的期待不久的將來新創公司如春天百花盛開、相互爭妍,台灣的未來也走向一片花團錦簇、欣欣向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