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 閱 本 報 Subscribe »
歷 史 報 區 History»
 
 INDEX »
李國賓教授 
率頂尖團隊站上國際舞台
黃麗妃
賴君亮教授 教學生
重視專業還要講情重義
黃麗妃
本系娘子軍勇奪ASME IDSC國際競賽雙冠
碩一 鄭羽涵
親手打造機器人 
受邀深圳創客周參展
大四 張凱閎
系友座談 暢談機械人生
大三 張德芯
產業人才改變論壇
一窺學校外的世界 
大二 李東翰

享受實作
機械工程實務樂趣多 

大四 顏毓均
團隊合作 
機械工程實務收穫多
大四 林姿雅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系友 李勇志
17th ICAR學術盛會
也是一場畢業旅行
系友 黃群凱
2015日本神戶微機電
及精密機械研討會
系友 吳承恩
分享人生經驗 
追求平衡的最高準則
林沛群教授
生時奉獻教育 
去後遺愛學生
採訪‧撰稿 吳佳穎
廖運炫教授榮膺104學年度
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講座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104學年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學術類劉錦川院士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臺大同濟車輛技術
研討會在上海
博士後研究員 陳明彥
IFToMM World Congress
首次在台灣
系辦公室
總編輯的話
系主任 楊燿州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李國賓教授 率頂尖團隊站上國際舞台

本系1989級系友,現為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講座教授
文◎黃麗妃 圖◎黃麗妃、李國賓教授提供
█ 李教授認為,跨領域的研究最主要是心態要很開放,也要勇於踏出舒適圈,學習新的專業知識。
出生於宜蘭的李國賓教授以第一志願進入本系,巧合的是與他差一歲的弟弟,也以第一志願成為本系的高材生,先後成了學長、學弟。李國賓教授回憶童年時,父母因忙於工作並未特別督促他們功課,不過他從小就懂得化繁為簡、找出重點,課業成績自然很突出。加上小學老師見他個性沈穩,能夠擔當大任,還連續六年都指派他擔任班長,並用「少年老成」來形容他。他很感謝小學老師給予他承擔重責與磨練的機會,也藉此訓練出他的領袖才能。

跨領域學習始於台大
上了大學,台大著稱的自由學風也提供了李教授許多跨領域及自我學習的機會。不同系所及校內校外的研修,滿足他無窮的求知慾,也延伸他學習的觸角。社團方面,他也有多方面的嘗試,不過,他笑說,自己算是有節制的,考前一兩週他一定暫停所有社團活動,全力準備考試,而他自然也是書卷獎的常勝軍。校外的課,他與轉系的一位同學去上儒學大師鋆老(毓鋆)的課,從四書五經中得到精神的啟發,從當時高齡八十幾歲的毓老身上看見藏在經文之外的微言大義。
碩士班時,他進入賴君亮老師的實驗室。李教授說,賴老師是不做實驗的,他的研究方法只有兩種,一種只需一張紙和一枝筆叫「解析方法」;另一種是「數值模擬」,這兩種研究方法特別需要了解物理的基本原理,修碩士學位時,李教授採用的便是後者。李教授說剛得知賴老師即將退休時,便深深感嘆「台大又要少一位好老師了。」李教授特別讚揚賴老師是「很會教書」的老師,與當時許多台大的「三板老師」(天花板、地板和黑板)明顯不同,而且從老師身上學到的不只是授業解惑,還有更多的待人接物,他特別推崇讚揚賴老師是位不可多得的「人師」。
█ 李教授凡事用心,每份文件報告也都逐字審閱,不馬虎。
出國唸書原本並不在李國賓教授的人生計畫中,不過當兵時預官受訓第一名的他,在擔任教官期間,正好部隊學弟正在準備出國,他就順便向學弟借了書看看,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報考,沒想到托福成績不錯,讓他有條件申請到全額獎學金。他也因而到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並成為何志明院士門下的學生。剛到國外,得面對許多衝擊與生活的改變,還好許多學長同學們的協助提供了最佳的應援,也讓李教授順利在三年半就取博士學位。

跨領域研究始於成大
因為母親的堅持,李教授在1998年回台,他首先到成大工程科學系任教,直到五年前因為想要就近照顧父母,而轉任清大動力機械系。在成大12年半期間,李國賓教授十分感謝成大提供了自己如魚得水的研究環境。他所鑽研的微機電系統有80%在生醫應用,四大應用領域包括癌症診斷與治療、傳染病、新陳代謝疾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醫療器材開發等。12年半來有許多跨領域的合作,而合作伙伴與團隊不僅在各自領域各自貢獻專長,也成為默契絕佳的好朋友。
在微機電系統領域深耕多年的李教授研究實力備受肯定,微流體生醫晶片的研究成果更是享譽國際,獲獎無數的他,更獲選2008年十大傑出青年。但他看待獎項倒是平常心。面對挫折,他也總是以正面樂觀的積極面看待,找到事件中值得安慰的事。而這也是多年以來的訓練,尤其在嘗試各種不同實驗的可能性時,要面對許多變數與未知,正面思考便是重要的支持力量。
█ 站在藝術家朋友的畫作前,李教授笑談自己的兒子具有藝術天份,在繪畫的造詣高,他也特地為系上畫了一幅舊機械館供系上收藏。

嚴謹不嚴厲的要求
李教授一向嚴以律已,他認為跨出舒適圈,勇於嘗試、不斷學習是必要的。因此他對學生的要求也是如此,他更不諱言,這是一個熱門領域,全世界最聰明的人都在做相關研究,「我們的研究壓力是與全世界競爭的。」「學術發表是沒有第二名的。」他每週的工作時數一定超過上百個小時,他笑說,連睡覺都還專注在研究上,不斷在思考,有時在夢中靈光乍現,也會出現問題的解決之道。李教授對學生從不疾言厲色,但要求學生必需具備獨立解決問題、與別人團隊合作、具有跨領域開放的心及強烈的企圖心,具備了這四項特質的學生進入老師的實驗室,才不致於水土不服。在李教授給想進入其微流體生醫晶片實驗室學生的公開信中也看出,李教授希望在充份的溝通了解後,互相選擇彼此,而不希望日後留下遺憾。自李教授實驗室畢業的碩士班學生,必須有參加國際研討會的經驗、在前10%的專業期刊中發表論文,這些基本能力的要求和培養才能造就出「品質保證」的學生。對於學生的要求,李教授也相對的付出,他會逐字審閱學生的論文,每週至少一次與每位學生一對一的討論。

正面思考匯集力量
李教授強調大學絕不等於職業訓練所,大學教育的養成在於掌握到核心知識與再學習的能力,而工作中的訓練學習則是企業責無旁貸的責任。學校的責任在於培養學生基礎能力與具備跨領域的視野,此外,他強調外語能力的訓練是必備的基本功,也是跨出與國際競爭的一把金鑰。先後在成大及清大任教,李教授特別欣賞成大學生的認真與苦幹實幹的耐力,清大學生的靈活應變則是其極大優點,身為領導者的李教授在面對不同的學生,也得採用不同的帶領方式。李教授感慨,傳統台灣的父母師長總是對孩子愛之深、責之切,眼中盡找孩子的缺點,用力的駡他,但是,讓人變好,其實有很多種方式。「我努力去找優點,用力的講他的好處。」雖然沒有人是完美的,但身為指導教授就是能集合學生身上不同的優點,這股匯聚而成的正面力量,就會做出很棒的東西!

█ 李國賓教授微流體生醫晶片實驗室的團隊成員。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