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 閱 本 報 Subscribe »
歷 史 報 區 History»
 
 INDEX »
李國賓教授 
率頂尖團隊站上國際舞台
黃麗妃
賴君亮教授 教學生
重視專業還要講情重義
黃麗妃
本系娘子軍勇奪ASME IDSC國際競賽雙冠
碩一 鄭羽涵
親手打造機器人 
受邀深圳創客周參展
大四 張凱閎
系友座談 暢談機械人生
大三 張德芯
產業人才改變論壇
一窺學校外的世界 
大二 李東翰

享受實作
機械工程實務樂趣多 

大四 顏毓均
團隊合作 
機械工程實務收穫多
大四 林姿雅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系友 李勇志
17th ICAR學術盛會
也是一場畢業旅行
系友 黃群凱
2015日本神戶微機電
及精密機械研討會
系友 吳承恩
分享人生經驗 
追求平衡的最高準則
林沛群教授
生時奉獻教育 
去後遺愛學生
採訪‧撰稿 吳佳穎
廖運炫教授榮膺104學年度
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講座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104學年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學術類劉錦川院士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臺大同濟車輛技術
研討會在上海
博士後研究員 陳明彥
IFToMM World Congress
首次在台灣
系辦公室
總編輯的話
系主任 楊燿州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親手打造機器人 受邀深圳創客周參展
文◎大四 張凱閎

好像是從2014年吧,也就是3D印表機被大肆神化的那年,不論是媒體、政府還是學校,「Maker運動」、「創新育成」、「黑客松」、「加速器」等名詞似乎開始成為科技潮流前端的代名詞,而我也剛好在那時踏入Maker社群。Makerspace擁有多種數位與傳統的工具,提供有想法的人打造自己的prototype;更有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各類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等,讓成員們彼此互相交流與分享知識。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打造了自己第一隻四足機器人和Baymini二足機器人,並且在今年的六月中受邀至深圳創客周參加展覽。

從零到有 利用所學再深入
四足機器人從設計到加工製造、理論推導到機電整合都是自己弄出來的。設計建模使用的是大一工程圖學教的SolidWorks,加工方法則是使用在Makerspace學會的雷射切割。這隻的雛形其實是當時修黃漢邦教授與林沛群教授合開的機器人學時,所繳交的期末作業。學期結束後,運用課堂所教的逆向運動學,撰寫C++演算法,讓機器人步態更穩定。機電整合部分則是在GOOGLE上尋找我所需要的技能與知識。從零到有,幾乎所有環節都學到了,不會的變會,會的變熟,讓知識不再只是課本解題。
在Makerspace待了快一年,很多技能都已經熟習(雷射切割、3D列印、木工、CNC等),也有不少小專案(智慧氣氛燈、手機架、悠遊卡手環等),於是就來挑戰一個全新、屬於自己的專案。就在看完兩次電影【大英雄天團】之後,開始思考製作杯麵機器人的可能性,經過自我評估後,就決定放手試試看。最難的挑戰是二足機構步態控制以及充氣外皮製作。兩者礙於自身預算有限,所以都以最簡單的形式完成。二足機構改自網路上學來的機構,改成僅利用兩個馬達即完成向前移動的動作;塑膠充氣外皮加工部分經過自己摸索與嘗試(矽膠、海綿、PVC)以及多方請教(楊申語教授、工廠師傅們等),最後以可行,但並非完美的材料與加工法呈現。

█ 圖為大陸領導們參觀我的四足機器人與杯麵機器人。

跨海展出 兩岸成果再交流
之所以有機會受到深圳工業設計協會邀請,並拿到機票與食宿全額贊助的原因,應該歸功於五月底的Maker Faire。當時展出受到所有參展民眾喜愛,在加上一些包裝與行銷宣傳,才有這樣的機會。在台大,很多活動開始推動,譬如說創新設計學院、HackNTU、育成中心、天使基金、台大黑客松等等,但貌似以軟體APP居多,硬體則比較缺乏;而系上已經開始添購一些新的設備,供學生使用。對比大陸,他們的Maker運動則著重於創業,比較不注重創新思維與製造技能培養。雖然不知道這種大躍進的革新是否會有眾多的效益,但未來前景依舊不可小覷。
對學生而言,尤其是機械系的學生而言,做出東西是非常可貴的技能,是其他系不容易取代的。而在現今這樣的大環境,很多資源已等著大家去學習與使用。如果單有創新想法,而沒有這些製造的技能或者背景知識,那再怎麼創新的想法就只會是空談。最後期勉所有學生一起努力,讓台大學生創新成功的團隊不再只有FLUX!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