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堡 深深愛上的單純
千禧年,到了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開始攻讀博士,從人口400萬的台北,搬到人口12萬的「小」大學城,密大的足球場就可以裝下城內全部的人,也因如此,足球季所凝聚全城的向心力是無法想像的。雖然博班很忙,但一開始還是不太滿意這種課外「無法多采多姿」的狀態,但久而久之,竟深深愛上了這種單純,及隨四季變化的簡單作息生活。看著密大的園丁,春天種花、夏天除草、秋天掃落葉、冬天剷雪。挾著對機器人的興趣及機械背景的特殊性,運氣很好的進了電機資訊系(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Computer Science, EECS)知名教授Dr.Daniel E.Koditschek的實驗室做研究,成為實驗室第一位亞洲學生和機械背景學生,讓自己從原本的「設計」背景,伸出半隻腳跨入了「控制」,也開始東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ME和EE不同背景的對話。博班的訓練很特別,除了專業深度大量增加,也是一個得「靜心面對不確定未來」的過程,需經歷多年,且不保證有結果。和就業不同的是,就業數年後換工作,這段資歷在履歷上多為正面,是跳槽和promotion的概念。反之,若就讀博班多年後未達標而放棄,則多是負面的認定。和碩班畢業後即就業的同學相比,念博班的,要能承受同學在三十歲成家立業、功成名就時,仍一無所有,也需具有2MB博士論文都沒有影的勇氣與抗壓性。(唉~一個USB就能裝下多少人的血淚…)。個人覺得這個歷程,對EQ的訓練不亞於對IQ的,經歷後方知深切。這也是為何對博班生問「你何時能畢業?」是大忌啊!
賓州大學 機器人菁英匯集
2005年畢業之後,到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材料系(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SE)和電機系(Electrical and System Engineering, ESE)做了兩年的博士後研究。賓大座落在費城市中心旁,直接間接的促成我在費城市中心最繁華的區落腳,也因此體會了美國大都會人的生活方式,個人結論:還是鄉下好。決定跨身材料工程,這個對自己專業素養的非傳統規劃,是源自於一個理念:下一代的機器人,將從目前電機、資訊、與機械的整合,往外延伸到材料。若為仿生,則再加上生物。想說就試試看吧!反正若已知對錯,就不叫研究。
█ 雙足機器人。
在材料系主要在進行一些高分子有機材料的物理及機械性質調控,試圖從材料層次探討仿生的同時,仍不背離原本習慣從系統和控制角度切入問題的思考模式。覺得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之前機械和電機的訓練均以數學和物理為基礎,但所接觸的材料則大量倚賴化學,建構在不同的基礎科學上,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才比較明瞭團隊中其他人在做什麼,過程辛苦,但真的拓展視野。部分的時間則在電機系內遊走,在機器人學界算有名氣的GRASP Lab(The General Robotics, Automation, Sensing and Perception Lab)進行爬牆機器人的研究,想瞭解一個具有13位教授(目前已增加到18位)和約50位博班生的所組成的團隊如何進行研究,結論:一群有腦袋又專業的人一起團隊合作,真的很重要,是具競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