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 閱 本 報 Subscribe »
歷 史 報 區 History»
 
 INDEX »
李國賓教授 
率頂尖團隊站上國際舞台
黃麗妃
賴君亮教授 教學生
重視專業還要講情重義
黃麗妃
本系娘子軍勇奪ASME IDSC國際競賽雙冠
碩一 鄭羽涵
親手打造機器人 
受邀深圳創客周參展
大四 張凱閎
系友座談 暢談機械人生
大三 張德芯
產業人才改變論壇
一窺學校外的世界 
大二 李東翰

享受實作
機械工程實務樂趣多 

大四 顏毓均
團隊合作 
機械工程實務收穫多
大四 林姿雅
人生如戲 戲如人生
系友 李勇志
17th ICAR學術盛會
也是一場畢業旅行
系友 黃群凱
2015日本神戶微機電
及精密機械研討會
系友 吳承恩
分享人生經驗 
追求平衡的最高準則
林沛群教授
生時奉獻教育 
去後遺愛學生
採訪‧撰稿 吳佳穎
廖運炫教授榮膺104學年度
宗倬章先生教育基金會講座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104學年臺灣大學傑出校友
學術類劉錦川院士
轉載自台大焦點新聞
臺大同濟車輛技術
研討會在上海
博士後研究員 陳明彥
IFToMM World Congress
首次在台灣
系辦公室
總編輯的話
系主任 楊燿州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生時奉獻教育 去後遺愛學生
陳明新親友集資成立「陳明新教授紀念獎學金」, 協助家境清寒及熱心公益的學生完成學業,
也讓陳明新關心社會弱勢的情懷得以延續。
文◎吳佳穎
█ 陳明新教授。(楊文卿攝影)

604研究室已換上其他教師的名牌,工學院六樓走廊再也沒有陳明新散步的身影,以往不論是生活上還是研究上遇到任何問題,學生們都可以在平日下午到604找陳明新聊聊,如今卻只能帶著問題另覓出口,昔日的人生導師已不復得見。
2014年12月29日的傍晚,陳明新的博士班指導學生林詩瑀接到陳明新二姐捎來的噩耗,起初林詩瑀還不願意相信,不斷向陳二姐確認,最後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20多年的師生之情戛然而止。」半年過去,回想起這件事,林詩瑀又紅了眼眶。

身體出狀況 查不出原因
1982年陳明新以第一名成績從臺大機械系畢業,同年參加公務人員高考及格,並取得機械技師執照,有了鐵飯碗的工作保障。但陳明新並不滿足於此,他服完兵役後選擇出國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攻讀博士,不到30歲即取得博士學位回臺大任教。
但出國深造的巨大壓力,讓陳明新負荷過重,回臺後身體不斷出現莫名警訊,再精密先進的檢查都查不出原因。陳明新在刊於《臺大機械系電子報》裡的文章寫道,他健康出狀況可回溯至他博士畢業前兩年,那時他的博士論文已大致完成,並曾至工作坊發表,獲得許多好評。之後陳明新回臺,拜訪任教於臺大應力所的學長——李雨,李雨一席話促使陳明新決定取得學位即返回臺大任教。但回美國後,陳明新發現論文中一個定理的證明尚有疑問。長期研究理論,養成陳明新在做理論推導時極度完美主義的性格;作為論文基礎的定理出現反例,讓陳明新陷入焦慮,整日不停思考如何修正定理。
當時陳明新的室友、現任臺大工學院院長的顏家鈺說,陳明新認為如果論文有錯誤,是失信於參加工作坊的聽眾,所以「陳明新給自己很大壓力,幾乎足不出戶,每天都在宿舍裡想著要怎麼改。」最後,陳明新總算度過難關,取得博士學位。

█ 陳明新(右一)博士畢業時與好友的合照。(陳棣提供)

陳明新回臺任教後,也許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很強,他對學生的要求也非常嚴格。林詩瑀是陳明新回臺任教第四年的碩士班指導學生,林詩瑀說,老師平常很照顧學生,但面對研究時會變得很嚴格。有一次她跟陳明新開會(meeting),討論時有一個定理始終推導不出來,於是陳明新給了林詩瑀三本原文書的書單,要她從那三本書中找到解決方法。
「當年臺大還是用字卡借書的時代,我抱著三本厚重的原文書回到實驗室,開始一頁一頁地翻找線索。」林詩瑀說,最後多虧一位實驗室同學幫忙,終於在三本書中找到一個關鍵式子,順利推導出定理。「困而知之」是林詩瑀對當年碩士班生涯下的註腳。

昔日教學嚴格 後期和藹可親
拿到碩士學位二十年後,林詩瑀回到臺大攻讀博士。站在博士班學生的角度看陳明新與碩士班學弟妹的討論,林詩瑀發現,昔日教學嚴格的老師,如今變得和藹可親。「老師現在指導學生會先給一個大方向,讓學生盡量去做,之後再適時引導學生,就像爸爸帶小孩,一步步都幫學生想好了。」林詩瑀猜想或許是老師心境上有了轉變,也有可能是教學二十餘載,陳明新已在腦海中建構出一套理論地圖。

█ 陳明新生日時,學生一起幫他慶生。(張書豪提供)

陳明新1996年畢業的碩士指導學生、中山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高崇堯指出,陳明新專攻的理論研究在機械領域不算熱門,因此較少學生找陳明新當指導老師。陳明新曾開玩笑說,自己身體狀況不佳,指導學生只能「小本經營」,每年大概只能收一到兩位;也因此陳明新能對個別學生付出更多心力。而顏家鈺與陳明新的好友、中央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教授黃衍任,提到陳明新指導學生的風格,也不約而同以「無微不至」來形容。
2013年畢業的碩士班學生張書豪回憶,剛考上研究所,確定找陳明新當指導教授後,他寫信問陳明新,自己需要先做些什麼準備嗎?陳明新只回信要張書豪好好享受剩下的大學生活。直到七月初,才拿一本《非線性研究》要張書豪讀完,而這本書的相關概念最後也應用到張書豪的碩士論文中,「我後來覺得,老師可能從第一年的七月開始就幫我規劃好論文要做什麼了。」但隨著一次次的討論,張書豪向陳明新表示他想要修正研究方向,陳明新也尊重他的研究興趣,讓他轉換研究方向。

教學鎖定中等生 寧可進度慢
在陳明新的課堂上常會看到學生振筆疾書,努力抄寫筆記的畫面。2009年曾獲選傑出教師,也六度獲得院內優良教師獎項,陳明新是臺大少數堅持用板書,不用PPT上課的老師。陳明新上課時將課程分成兩個階段,先將上課內容寫在黑板上,之後再講解,接著保留五分鐘的時間讓同學抄寫筆記。趁同學抄寫筆記的五分鐘空檔,陳明新與學生分享人生經驗;這也成為陳明新的特色,後來還集結成小冊書發行,取名《五分鐘的課中課》。
陳明新不在意這樣的上課方式拖慢了教學進度。他認為將基礎理論教好,讓學生能充分理解才是最重要的。陳明新的教學鎖定程度中等的學生,因此大部分學生都能了解他教授的基礎概念,資優生或對研究有興趣的同學,也能透過發問,或參考陳明新自編講義中的延伸書籍自行鑽研。

█ 陳明新將學生抄筆記時的閒聊內容集結成《五分鐘的課中課》。(張書豪提供)

曾因院長職位而旁聽陳明新講課的顏家鈺說,陳明新對理論理解得非常透澈,能將抽象的理論解釋得很清楚,學生打下足夠堅實的基礎後,將來不論是從事學術研究或是到社會工作都能得心應手。
說起陳明新對學術基礎的重視,高崇堯是陳明新回臺教書第二年的導生,當時臺大學生必須在學期初將預定選修的課程表拿給導師看,請導師給些意見。成績優異的高崇堯每學期都會多選一兩門課,但是陳明新往往建議高崇堯刪掉多選的課程,提醒他「貪多嚼不爛」,要他「有餘力時應該優先把基礎打得更扎實」。
單身的陳明新,對學生視如己出,學生對他的關心也超過一般師生情誼。因擔心陳明新獨居無法照顧身體,張書豪有段時間陪他住在教師宿舍。有次師生一起走回宿舍,路上到附近自助餐廳吃飯,店家誤認他們是父子,陳明新開心地大笑。「老師那時候笑得好開心,說:『如果能有這樣的孩子,是我的福氣。』」

善良個性 帶來好人緣
幾乎所有認識陳明新的人都形容他「善良」、「純真」。林詩瑀擔心老師上當受騙,有時會轉發詐騙集團的新聞給陳明新,提醒老師要多小心。
與人為善、習慣為人著想的個性為陳明新帶來好人緣,黃衍任就是因為欣賞陳明新的個性而與他結為好友,常到貓空喝茶聊天,一坐就是一整天。住在桃園的黃衍任也常帶信奉佛教的陳明新到苗栗九華山上走走。「陳老師去世後,有段時間我一直放不下,直到有一天又到了九華山,忽然豁然開朗,才放下心中的石頭。」
因為陳明新單身,黃衍任關切他退休後的人生規劃。幾年前陳明新告訴黃衍任,退休後想到花蓮買塊地、蓋間房子,弄個小工作室做些自己喜歡的發明。怕陳明新上當,黃衍任特地空出一個週末,與陳明新搭車到花蓮看地,之後陳明新也陸陸續續與黃衍任討論,沒想到,這些規劃終究沒有實現的一天。

█ 陳明新重視學術基礎,希望能教好基礎理論讓學生充分理解。(楊文卿攝影)

人飢己飢的入世精神
年紀輕輕就當上博士、臺大教授,陳明新是世俗定義中的「人生勝利組」,但他從不驕傲,總在能力範圍內幫助身旁的人。
臺大辛亥路後門有位婆婆,靠著賣果汁撫養兒子長大。多年前,婆婆為了讀大二的獨生子學習意願低落且成績不佳而傷腦筋,陳明新帶婆婆的兒子到他的實驗室繞了一圈並開導他,那孩子回校後開始認真讀書,畢業前得了好幾次書卷獎,現在在科技公司上班。提起陳明新,婆婆不住地說:「他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他走了我好難過。」
陳明新的大姐說,有次陳明新在新聞裡看到國小學童家境貧困,打電話到學童就讀的學校表明要捐款。那國小學童後來上國中了,陳明新還打電話到國小詢問學童在哪所國中就讀,希望繼續資助他,直到學童母親說他們家境已較為寬裕才作罷。
陳明新過世後,陳明新的家屬與同窗好友共同集資,在機械系成立了「陳明新教授紀念獎學金」,協助家境清寒及熱心公益的學生完成學業,也讓陳明新關心社會弱勢的情懷延續下去。
(本文轉載自臺大出版中心,《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的故事9》第104頁~第113頁,2015年11月出版)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