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
你可能不知道的
機械系館故事始末
黃麗妃
黃美嬌主任全力以赴 
將系務工作擺第一
黃麗妃
光流體國際研討會於
美麗的花園城市新加坡
碩二 呂昀緯
探訪北京歷史建築群
感受中華建築美學
碩二 呂孟僑
2017 IEEE ICMA
國際研討會心得
畢業生 黃禹軒

不是校隊的校隊
自給自足的臺大體操社

大四 高穎全
XYZprinting 
充實的暑期實習生活
大四 蕭 皓
寫於畢業這年 
回看自己在台大
系友 郭飛鴻
五十年重聚會 
難得老友齊聚一堂
系友 黃元茂名譽教授
台大先進動力研發中心介紹
鄭榮和教授

系友會周行健理事長
就任感言

周行健理事長
退休感言二、三話
潘永寧教授.
1977級校友召集令
四十重聚活動報名
陳瑤明教授
天才教育
陳明新教授
新進教師 鄭憶中教授
系辦公室
親師生家長座談會 
新生入學歡迎式
系辦公室
潘永寧、陳瑤明及馬小康
教授 退休送舊茶會
系辦公室
建中生參訪 
五站實驗室好充實
系辦公室
月餅柚子炒米粉 
邀國際生歡慶中秋
系辦公室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 莊嘉揚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提供意見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探訪北京歷史建築群 感受中華建築美學
文、圖◎碩二 呂孟僑

在本次前往北京的旅程中,先後遊歷了明十三陵、圓明園、八達嶺長城、紫禁城、頤和園、天壇以及雍和宮等著名歷史建築群,因為篇幅有限,所以僅對兩個景點略作介紹與感想:

八達嶺長城 綿延相連到天邊
結束了當日上午在清華大學的課程之後,便直奔長城一帶進行實地探查,雖然有先參訪附近的幾座現代建築,但是當我們抵達八達嶺長城時,當地的氣溫並未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下降。頂著豔陽拾級而上,兩側牆垣未經修飾的表面讓整座城牆散發著粗獷的邊塞風格,石階參差不齊的級距增添了些許攀爬的難度,配上當時的溫度,不過多時汗水便已經涔涔流下。持續向上攀爬,最後終於來到一相對高的位置;此時的太陽雖然依舊炎熱,但是身處高處,由遠處吹來的涼風,總能適時地帶走額角上的熱氣,讓人不至於頭暈腦脹;放眼望去,陽光遍灑在連綿的青山之上,遠處的長城,順著山勢的起伏綿延不斷,一直到了視線所不可及的遠方。立身於長城之上,舉目所見盡是蒼翠的山巒與無垠的天際,一種孤寂之感湧上心頭,整座長城遠離燈紅酒綠的都城,捨棄了建築物所能具有一切華而不實的雕飾,以最為純粹,最為古樸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眼前,並護衛著在其內部的一切,多年前如此,多年後,亦如此。

█ 順著山勢的起伏綿延不斷的八達嶺長城。

明十三陵 位處靈秀雅緻之地
明十三陵,身為皇家陵寢之一,建築群的裝飾精美自然不在話下,而其作為陵墓群,位置因而遠離了喧囂的城市中心,座落在一片青山環抱的靈秀之地。由大紅門進入後,一條筆直的神道便在眼前鋪展開來,兩旁種滿了翠綠的松柏,樹上時不時傳來的鳥鳴聲給這條靜謐的道路添加了一點活潑的氣息。沿著神道兩側的綠蔭向前行走,通過了書寫皇帝生前事蹟的石碑後,眼前一片豁然開朗,神道變得更加寬敞,兩旁的樹木也由長青的松柏換成了另一種枝葉如同楊柳般隨風飄動的樹種,配上高懸於頂的陽光,視線變得更加明亮開闊,讓人雖然身處墓區,卻不會因此感到害怕與不安;而神道的兩側也擺放著兩兩成對的神獸與百官石雕,這些石雕雖然沒有極為精美的雕琢,也因為經年累月暴露於室外,而有著些許汙漬,但正是這種化繁為簡的雕刻以及歲月斑駁的痕跡,而將石雕堅硬且不畏風霜的魅力突顯出來;同時,一尊尊石雕以千鈞之姿,矗立於神道的兩側,也讓人感受到整座皇陵在明亮且和諧的景觀下,還隱隱散發出一種斂而不發的氣勢,讓人雖然醉心於其中景色的雅緻,卻又不會抱著褻玩的心態去輕瀆裡面的一切。

定陵地宮 墓葬恐懼不寒而慄
而定陵是十三陵中唯一開放參觀地宮的陵寢,一開始踏入定陵,外圍景緻仍然十分怡人,城樓上的金頂琉璃瓦在太陽照射下熠熠生輝,熙來攘往的人群配上嬉笑的交談聲,讓人幾乎遺忘正身處於陵區的事實。但是,當我們通過安檢,開始沿著石階向下行走時,一種無論外圍如何包裝,均無法掩蓋的,身為墓葬區的本質,便慢慢在眼前揭露了,地宮內有著完全不同於地面上的陰冷與潮濕,雖然內部陪葬的器物多半已是複製品,但是在微弱且慘白的燈光下注視著這些棺槨與器物,仍然讓人感到一股滲人的寒意正從腳底向背脊蔓延著;不經意地往未開放的甬道望去,一片漆黑映入眼簾,雖然什麼都沒看見,但是那驚鴻一瞥,卻彷彿勾起了心中最深沉的恐懼,一種對於未知領域的畏懼,盜墓小說的場景彷彿正在眼前重現著……。出了地宮後,抬頭看著陽光正透過林間的空隙照射下來,才發現原來地上的世界是如此絢麗多彩,原本稍嫌炎熱的天氣也忽然覺得舒適了許多。感受過了地宮的真實面貌後,才會更加珍惜自己所處的環境。

█ 明十三陵。

現代建築 體現文化與美感真諦
在這次交流營之中,發現授課講者探討的重點有很大一部分在於建築物的表現方式如何對應某種文化上的象徵意義,以及建築物如何融入於周邊的建築群、都市的景觀中。即是著重於討論建築設計與美感以及文化體現的關係,如何不再拘泥於傳統的表現手法,表達出某種存在已久的文化,同時又能與周遭現存的建築群互相調和而不至於太過突兀;例如:提到中華文化在建築上的特色,首先浮現腦海的可能是屋頂以三色琉璃瓦鋪成的宮廷式建築,抑或是門口豎著兩片朱漆大門,門上鑲著一對銅製獅首拉環,側牆處則有著一扇扇鏤刻著「八方來蝠(福)」或是「喜上眉梢」花窗的合院式建築……等等。但是,在現今講求土地利用效率的環境中,為了將建築與文化結合而採用如上述的表現手法,不只無法有效利用土地,同時,一味使用傳統元素來表達中華文化也不免讓人感到老調重彈,毫無新意可言。因此,如何打造一個符合現代人居住的環境,同時還能感受到建築物內部所蘊含的,屬於中華文化特有的意境,才是現今建築專業者所追求的,形而上的建築表現方式。
在來此之前,我一直以為建築專業的學生所強調的是建築物的設計是否穩固,計算建築物在各位置的受力情形,並藉此選出合適的材料,以及規劃內部的通風與對流情形,以營造舒適的居住環境等等議題,因此,當接觸到這些課程內容時,讓我十分驚訝,原來他們更加在意的是屬於藝術與美學層面的考量,也讓我明白,建築物的建造雖然與工程息息相關,但是從設計到落成,所要考量的範疇可遠遠不止於工程領域。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