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 閱 本 報 Subscribe »
歷 史 報 區 History»
 
 INDEX »
機械系應用電子學怎麼上?
黃麗妃
陳正夫的大玩具 
黃麗妃
鐵馬週 練出鐵腿了
大二  王智萱
九米九中
最完美的拋物線
大三 徐阡晏
六年前的種子發芽了
大三 林子源
揭開學系面紗 高中生必到
大三 葉士豪

系友座談紀實:
兩岸就學、就業、創業

大三 孫雋傑
i-Podia
全球創新的原理與實踐
博三 鄭博仁
關於拍照的兩三事
系友 劉家誠
歐嗨呦! 
海外工作經驗談
系友 李虹慧
50年重聚 
憶當年聊當前
系友 張德喜、系友 劉道論
蝴蝶最搖擺
楊鏡堂教授、 博三 費約翰
金字塔太陽能微電網 
準總統也說讚
黃秉鈞教授
流浪漢的教導
陳明新教授
開會+聚會 
機械系猴嗨森
系辦公室
新進教師 
廖先順助理教授
系辦公室
長長隊伍繞工綜 
是有什麼好康?
系辦公室
總編輯的話
總編輯 吳文方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提供意見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i-Podia全球創新的原理與實踐 
文、圖◎博三 鄭博仁

2016年1月4日,很榮幸的能與台灣大學「全球創新的原理與實踐」課程的學生,與來自美國南加州大學、德國亞琛工業大學與中國清華大學的教授與學生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機械加工研究所(WZL)共同進行持續一學期國際共同教學「i-Podia」的最後部分,長達一周的共同研討課程。

█ 於WZL拍攝i-Podia 課程全員合照。

創新學習 跨越國界創造美好
「i-Podia」是由南加州大學所發起得全球合作計劃,是一個強調跨越國籍跟距離,透過網路設備使來自全球的頂尖大學生能在同一門課互相合作學習,實踐跨文化、跨空間的教學模式。i代表了inverted、interactive、international,「i-Podia」課程的宗旨是希望透過這樣的模式,使不同文化的學生「一起為了更美好的世界而學習」。課程透過同步的國際會議式課程,以即時的討論發表與學習現代的創新與創造理念,並跨空間的完成各種文化、商業、創新的挑戰為軸。希望能跨越傳統以教學為主的方式,激發學生更多樣化的創造能力以及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於亞琛工業大學所舉辦的共同研討課程,是在一學期的課程結束後,邀請參與的各大學派出學生到不同的國家,體驗完全不同的學校環境、教學方式與文化,以及不同的市場需求與創新可能。透過這樣的方式,期許學生打開視野,學習合作與包容,讓未來產生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 於DFA中心內聽取亞琛大學簡報。

參訪DFA 驚豔製造4.0生產中心
在今年的共同研討課程中,亞琛工業大學向來參與的學生展示該大學著名的機械加工研究所及DFA(Demonstrationsfabrik Aachen-)中心,並與大家探討創新思維與技術力結合的方式,以及如何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產生具有未來性產業及科技。參觀的過程中,看到了許多第一次看到的東西,也驚訝於亞琛大學和校外公司緊密合作。在DFA中心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展示製造4.0的生產中心。在廣闊的廠房內,能見到各種透過現代化物流跟倉儲管理協助進行的料件及材料輸送與控管,以及透過RFID及條碼進行的製程流程控制與調控,各種感測及安全系統所組成的工安環境,以及數位化加工組裝流程協助等等。各式各樣能夠增進製造效率、減低生產跟員工訓練成本並提升廠房效率與安全的作法,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 參觀DFA中心內所設生產4.0展示中心,本校領隊(左三)為劉霆副主任。

而DFA中心中除了生產4.0的展示讓人驚訝之外,與校外公司的緊密結合也讓人為之一亮。DFA中心中,大量的校外公司在裡面擁有自己的辦公室,能夠與老師和學生在此進行合作案的開發與討論,也有利於校外資源在學校中的投入。這些校外企業不乏國際級的車輛、精密機械與工具機大廠,對於來自台灣的學生來說,要能進入任何一間公司實習都是相當難得的機會,亞琛大學的學生在這點上真是令人羨慕。而除了DFA中心之外,WZL也帶我們分別參觀了工具機加工中心,跟紡織及材料中心,大量的工具機台跟材料研究中心可以感覺到這間學校在製造領域上所投入的大量資源。

█ 參觀DFA中心合照。

腦力激盪 創意發想尊重差異
在參觀亞琛大學WZL的幾個中心後,接著回到研討課程本身,由參與的各大學學生混和分組,對透過該中心創新體系所產生的其中一項產品“e.GO”輕型電動車,進行有關如何透過概念創新與市場需求的辯證,發想及創造出這項產品的新可能性與相對應的應用方式。“e.GO”輕型電動車本身即為亞琛工業大學學生的設計產品,由進駐在DFA中心中的廠商進行協力完成具有市場價值之產品,以及進行商業化之推廣,WZL與學生和廠商則能夠根據這樣產品的收入獲益。據說與廠商開發商品並與分享收益是WZL的一大財源,看到路邊教授所停的BMW i8 以及各個中心中昂貴的器材及巨大的佔地面積,也許所言不虛。
在過程中,由各地學生混和組成的小組根據其生活地區經驗交叉討論適合各地區不同的創意並加以結合應用在產品上,而不同地區所需要及較重視的創新面向也帶給其他地區的學生嶄新的視野與思想衝擊。尤其台灣大學的學生以機械設計為主體、南加大學生以市場分析及價值為核心,亞琛大學以生產跟實車應用為主軸的想法,彼此之間具有極大的差異。在交叉的討論過程中,如何結合及取捨創新也成為相當重要的討論,由於不同領域所重視跟擅長的領域不同,彼此之間對於系統的闡發與取捨也產生了很大的差異。透過這樣的合作討論,除了能使參與的學生增加更多實務的經驗,也讓學生們了解不同生活地區及學習領域對於創新概念的不同想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中去了解對方的認知,以及平衡彼此之間的需求與做法,也成為這次活動中令人難忘的經歷。活動的最後,除了創新思維的探討外,文化之間的理解與尊重也成為活動的重點之一。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的差異,能創造出更多更廣的思想連結及未來性。我想,也許我們所做出的提案並不一定會成為真正有價值的實體,但是這些探討過程對我們所帶來的思考及改變,會是讓我們一輩子受益無窮的記憶。

█ 本校參與i-Podia 課程全員於WZL拍攝合照,作者位於右三、領隊劉霆副主任位於二排右四。

看見別人 也讓別人看見台灣
課程終將到達尾聲,而返國的時刻也將至。在最後的惜別晚會上,我們彼此分享著彼此國家與家鄉城市的特色,比起將每天通勤100公里視為常態的南加大及亞琛大學學生,台灣的小巧卻豐富的生活令他們著迷,而台灣豐富的美食跟自然地景也成為他們覺得十分有趣的事物,而台灣擁有的良好工業產品更是令他們驚艷。希望這次前往亞琛的參訪,我們不只是學習到了許多的事物,也能夠將台灣的美麗與重要性,透過我們傳達給更多國外的友人明瞭,為我們的旅程更添價值。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