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
潘永寧教授 
翻開機械系的發展歷程
黃麗妃
從機械裡開出藝術之花 
黃心健用科技玩藝術
黃麗妃
系學會初試啼聲
第一站小迎新
大二 黃婕茵
ASME Old Guard Oral
Presentation Competition in U.S.A.
大四 陳品衣
第22屆
國際振動暨聲學研討會
碩二 謝祥遇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交換心得

碩二 陳武祺
充滿驚奇的北京交換之旅
大四 陳睿安
第五屆
國際微奈米技術應用競賽
碩二 黃威凱、賴郁凱
肉腳媽媽看學武孩子
1994級系友 徐玉紋
職場沾醬油
2013級系友 方怡琳.
由機械波/聲波至電波/通訊研究
劉建豪教授
我的汽車生涯
邱文祥教授
馬達驅動與電力電子研究
楊士進教授
遊戲電玩
陳明新教授
2015 SAE自動駕駛示範賽
動態展示圓滿成功
系辦公室
本系新進生力軍
歡迎新進教師
系辦公室
104學年度新生家長座談會
系辦公室
系主任的話
系主任 楊燿州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潘永寧教授 翻開機械系的發展歷程
專訪本系1975級系友、現為本系教授
文.圖◎黃麗妃
潘永寧教授是本系1975級畢業系友,他於1977年出國,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材料科學及工程系攻讀碩士和博士,於1982年取得博士學位。潘教授說自己受到陸志鴻教授、黃振賢教授、王文雄教授等材料領域老師的影響頗多,赴美時即轉往材料工程方向研修。潘教授的指導教授Professor Carl R. Loper, Jr.是在國際鑄造領域裡的大師級人物,潘教授特別提到很幸運能成為他的門生。取得博士學位後,他並沒有留在美國發展的打算,便旋即返台,回到母系任教至今已有33年。很巧合的,1982回母系的那一年也正是台大材料所正式成立的一年,材料所是由機械研究所材料組之老師做為班底成立的。
█ 潘教授所專長的鑄造領域在如工具機等基礎工業中是很重要的一環,台灣的工具機產業排名在全球第
四,前三名分別是德、日、義。

歸國學人學成 投入貢獻所學
潘教授表示,機械系的大幅發展大約始於1970年代中、後期,那時候開始有第一批歸國學人返台投入大學教育,像是陳義男教授、呂秀雄教授、洪祖昌教授、胡錦標教授等,到了1970年末期及1980年初期,第二批回國任教的則有周賢福教授、林陽泰教授、李石頓教授、蘇侃教授廖運炫教授、周元昉教授顏瑞和教授、鄭文弘教授、黃秉鈞教授等,自己也算是搭上第二批後期歸國潮裡的教授之一。隨著機械系的擴張發展,原本的舊機械館已不敷使用,當時靠著前輩老師們的募款,規劃興建了志鴻館,潘教授說剛回國時,志鴻館已經興建完成了,當時新進教師的辦公室及實驗室大都在志鴻館,而老師輩教授們像是周廣周教授、翁通楹教授、謝承裕教授、楊旺欉教授、林光中教授、劉鼎嶽教授、廖燈圭教授等,則仍使用舊機械館。他回憶,那時在志鴻館二樓安排有一個教授聯誼室,每到中午,教授們都會拿著便當在那兒一起吃飯聊天,那是聯絡感情與交流的好時機,也凝聚了彼此深厚的向心力。

經濟快速成長 產業鉅大變化
進入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初期,歸國學人的數目更創下新高,整個機械系邁入蓬勃發展,同時台灣經濟發展亦快速起飛,潘教授說在那幾年也是教授薪水成長最快的時期,每年幾乎都以10%以上的速度成長。此外,隨著歸國教授的增加,整體研究風氣日盛,每年國家科研經費的大力支持也是重要的因素,學術界呈現一片榮景新氣象。此時的社會也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經濟大好,股市、房市齊飆,全民瘋炒股票、玩大家樂。然而,好景不常,瞬間造成土地、工資大漲、勞工缺乏,且當時臺灣也開始訂定嚴格的環保法規,再碰上國際經濟的不景氣,1990年政府開始實施的證交稅,儼然成了股市崩跌的導火線,使得股票從1990年2月的1萬2千多點一路溜滑梯,下跌到10月的2500多點。潘教授表示,「國內經濟的鉅大變化不僅開始了產業外移之風潮,第一批外移潮先是以東南亞為主,到了1990年代中期中國開放之後才逐漸移往中國大陸,也改變了國內產業的形貌及體質。」「當時國內經濟的鉅大變化也間接影響到我們工綜大樓一期工程(機械系新館)之興建。」

聯誼運動交流 當年互動頻繁
1989年8月,潘教授接下系主任一職,當時工綜大樓一期工程-機械系新館已大致完成,因此潘主任的首要任務就是規劃新館的搬遷工作,1990年的寒假期間,便進行了機械系的大搬家。當時機械系的師資大約40位上下,因此剛蓋好的新館空間實為餘裕。在規劃上也延續志鴻館的傳統,留下了七樓的大會議室作為交誼廳,裡面有乒乓球桌、撞球台,提供教授休閒聯誼之用,也曾舉辦過幾次的乒乓球、撞球聯誼比賽。後來隨著新進教師的增加,交誼廳又被分隔為2間會議室,空間不再,聯誼的功能和風氣亦逐漸消失。
話說為解決機械系整體空間不足的問題,早在1984年即開始規劃興建工綜大樓一期工程,但到了工程後期,卻面臨前述之國內社會及經濟的變化而造成的勞工不足、工資及成本大幅提升等問題,以致建商在最後大樓之外觀及內部收尾階段草草了事,雖整體結構沒有問題,但大樓的施工品質,卻可看到表面修飾、管線等明顯的作工粗糙,實為遺憾。如今機械系新館的空間又漸漸不足,在使用上倍感擁擠,大家深深盼望工綜大樓二期工程能夠儘快動工,但卻有諸多因素延宕至今,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潘教授也感慨,過去教授們除了有午餐聯誼,每週一下午於seminar之後在振興草坪(圖書館現址)的師生壘球會也是一經典。還有每週一晚上在紅土球場的“Tennis Club”也是專屬於機械系的歡樂時間,當時機械系打網球的風氣可是全校最盛的!成員有梁文傑教授、蘇侃教授廖運炫教授、尤春風教授、黃秉鈞教授、王興華教授、蘇金佳教授、張所鋐教授、鍾添東教授、楊宏智教授、陳炳煇教授等,可說是盛況一時。雖然現在紅土球場已不再有機械系的專屬時段,但仍有不少老師們持續著以球會友,同時也加入了新的生力軍,如楊鏡堂教授及潘國隆教授等。「希望年輕教授在研究繁忙之際,能抽空運動,以走更長遠的路。」「如今,第一批回國的教授大都已經退休,而第二批也正面臨了退休潮,同時這幾年也加入了許多年輕優秀的新血,系上又似乎呈現了一番新氣象。春去秋來,潮起潮落,應是世間不變的法則吧!」

鑄造為工業基礎 與台灣工業共舞
潘教授所專長的鑄造領域在基礎工業中是很重要的一環,舉凡複雜、超大型零組件、不易加工及成型的材料,均可以鑄造方法來生產製造,實是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製程,廣泛應用於機械工業、汽車工業、航空國防工業…等。例如,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即與鑄造有極密切的關係,台灣的工具機產業在全球排名約在第四、五名(前三名分別是德、日、義),而台灣中部正是工具機上、下游的大本營。潘教授說:「鑄造是機械製程+材料科技的結合」,台灣在一波波產業外移的潮流中,同時也是不斷淘汰與去蕪存菁的過程,留在台灣的產業勢必需要轉型、提升,創造附加價值才具有生存的條件。潘教授也持續在產學合作的道路上協助產業的發展,近幾年投注於「能源國家型計畫」中有關於大型風力發電機(陸域及離岸)之關鍵鑄件之開發,輔導國內鑄造廠商建立相關技術,以期能進入國內、外風電產業零組件之供應鏈。未來即使退休了,也仍會持續貢獻其專業於臺灣鑄造界,這是他責無旁貸的使命。

█ 2015年10月14~16日台灣國際綠色產業展: (左圖) 3.6MW輪轂(Hub)鑄件(約20T),3~5MW機座(Main Frame)鑄件
(約15T) ; (右圖) 科技部離岸風力主軸計畫小組與馬總統合影。

潘教授還分享了一則因鑄造專業而經歷之機緣,多年前由已故的楊英風雕塑大師邀請紐約大學藝術系的教授來進行的一場銅雕藝術技術研討會,當時便邀請了潘教授擔任翻譯。由於大型(銅)雕塑藝術品的主要製作工法就是透過精密鑄造與焊接來完成的,而潘教授本身也是位藝術愛好者,喜歡欣賞畫作,他認為藝術的創作需要天份和努力,缺一不可,他自謙自己沒有天份,但是可以透過欣賞,與藝術接軌。由於該特殊的機緣,潘教授有機會與楊英風大師位在埔里的工作室兼別館共度一夜,難得與藝術大師面對面,潘教授請教大師:「如何鑑賞一幅畫?」,大師回答:「用你的修為去鑑賞」,當下該回答令潘教授不解,經多年的反覆咀嚼,終於領悟其一二。潘教授認為『一個人的藝術涵養及修為決定了他對於藝術作品之評價及品味』,他並表示「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均是在不斷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朝向頂尖邁進。達到的境界有多高,實繫於個人所投入的心力,在這過程中同時也成就了專業修為以及專業品味。」

人師用心良苦 期許學生成長
對於學生的期許,潘教授分析,早期的台灣物質生活不豐,但社會的氛圍呈現一股向上的力量,大家都很努力,而且努力就會有回報,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隨著時代的改變,社會型態的確變得不同,現在台灣的經濟情況並不好,且一分努力卻似乎也不等於一分回報。全世界的年輕人都面臨的相同問題是,知識資訊的爆炸,學生因外在因素之分心使得無法專注,在專業上的發揮和突破也相對困難。他認為,臺灣的大學教育基本上是屬於通才教育,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了解「機械系到底在學些什麼?」「系上開設許多必修及選修課程是要訓練學生什麼能力?」,在學生初入學時,就應該要給學生一個概括的認知,而特別在大二時,因為學生已經有了大一的基礎工程訓練及機械概念,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機械專業的內涵?同時也要提醒學生去關心外面世界所發生的事情,例如有關國內、外工業及科技的發展過程、未來的發展趨勢,並且思考「機械專業與產業、社會的關聯是什麼?」、「我能夠發揮的角色及責任為何?」等,當然更要鼓勵學生培養人文素質,豐富自己的人生。潘教授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道路上耕耘多年,為機械系勞心勞力、苦口婆心的叮嚀處處體現為學生著想的初衷。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