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DEX »
潘永寧教授 
翻開機械系的發展歷程
黃麗妃
從機械裡開出藝術之花 
黃心健用科技玩藝術
黃麗妃
系學會初試啼聲
第一站小迎新
大二 黃婕茵
ASME Old Guard Oral
Presentation Competition in U.S.A.
大四 陳品衣
第22屆
國際振動暨聲學研討會
碩二 謝祥遇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交換心得

碩二 陳武祺
充滿驚奇的北京交換之旅
大四 陳睿安
第五屆
國際微奈米技術應用競賽
碩二 黃威凱、賴郁凱
肉腳媽媽看學武孩子
1994級系友 徐玉紋
職場沾醬油
2013級系友 方怡琳.
由機械波/聲波至電波/通訊研究
劉建豪教授
我的汽車生涯
邱文祥教授
馬達驅動與電力電子研究
楊士進教授
遊戲電玩
陳明新教授
2015 SAE自動駕駛示範賽
動態展示圓滿成功
系辦公室
本系新進生力軍
歡迎新進教師
系辦公室
104學年度新生家長座談會
系辦公室
系主任的話
系主任 楊燿州
機械系風雲榜
系辦公室

歡迎系友投稿或意見提供
連絡方式:

meoffice@ntu.edu.tw

點閱人數カウンター

 

職場沾醬油
文◎2013級系友  方怡琳 

對我而言,去年在北京清華大學交換學生的生活結束,意謂著大四下學期的結束,也意謂著臺大機械系學士生涯的結束。畢業,是結束也是另一段新的開始。剛從中國返臺的我由於尚未規畫下一個階段,另一方面也對持續了近二十年的學生生涯感到厭倦,遂決定投入職場、不當學生改當工程師。身為毫無職場「人脈」的新鮮人,第一份工作自然從104和1111人力銀行的平台找起。傳上履歷的幾天後,很快地便收到了幾個面試邀約。由於個人傾向應徵軟韌體的研發職位,便根據工作內容初步篩選掉一些邀請,接著就展開了一系列的工作面試。所有面試到找到工作的過程大概為期一個月,事後看來其實時間有點太短,但當時急著就位的我實在不願意一直當米蟲,所以很快就「下好離手」了。

█ 公司聚餐 。

在為數不多的面試經驗中,比較特別的當屬知名外商(兩個英文字)在新加坡徵工程師的職缺。面試過程是由臺灣的人力仲介公司找尋面試者並協辦場地流程,最後由親自赴臺的新加坡主管當面英語面試。面試的內容首先當然是自我介紹,接著問了幾題簡單的電路和機械力學。題目都是比較概念性的,計算也不複雜。我認為回答的正確與否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你不知道從何下手時,如何透過溝通,從主管的提示中發掘正確的答案。面試結束一週後,我收到了錄取通知,但鑒於核薪十分低廉,當下我便直接婉拒該職缺。事後想想,雖然該職缺是知名外商的正式職位,但由於該職缺是透過人力仲介公司在「國外」尋人,而且面試難度並不高,其實尋找廉價勞工的意味十分濃厚,所以也不意外。事後諸葛認為若有意進入知名外商工作,應該直接在該公司的網頁丟英文履歷(當時怕麻煩沒寫),這樣找到的職位應該會比較優渥且有發展性。
我在面試了數間公司後,最後選擇了一間做自動化設備的臺灣公司,我的職位是韌體研發工程師,主要負責馬達驅動器程式的維護與開發。我所待的部門有三十餘人,其中只有兩人僅學士學歷(包括我),其他人都是碩士以上學歷。由於目前臺灣理工碩士滿街跑,因此很少僅學士畢業即投入職場的工程師。而事實上,學、碩士的學歷之差往往直接影響職等、升遷與薪資,所以我認為學士畢業即投入職場是太早了。在臺灣拿碩士學位並不是什麼稀罕的事,但也因此碩士變成職場的基本門檻──絕大部分的研發工程師都是碩士。有趣的是,也許因為體認到這樣的差異:我與另一位學士工程師在我到職後隔年,不約而同地雙雙離職各自重回校園、攻讀碩士學位。
在這短短八個月的工程師生涯中,我從一開始對驅動器功能的一知半解,到能了解公司多樣產品的區別、明白每個功能對應的程式邏輯和獨立修改程式debug。比起在學校學習,我覺得我得到了許多更實務、更貼近使用者、更多團隊合作的經驗。在學校就學時,即使做了一個複雜的專案作品,大部分在課程結束、比賽結束或報告交出去後,這個專案就此結束;但在職場裡,專案投入的人力與金錢遠比學校龐大,而且一旦產品銷售出去,團隊至少會和這個產品玩個好幾年。在學校的作品中,若不小心留了一些bug,因為使用者就是開發者,只要自己操作時避開一些特定動作即可;但對於商品而言,你永遠不知道使用者會做什麼樣的操作,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假設使用者「什麼都有可能」做。在開發產品時,研發工程師寫程式時會對不當的操作加以限制,最後再由測試工程師以「使用者的所有可能行為」為基礎,再為程式進行全盤測試。在這之中,萬一有個小小bug越過研發工程師,越過測試工程師,越過品保的層層關卡流入市面,可能就會在客戶端發生機台故障而導致製程延宕,甚至暴衝撞擊而使產品毀壞。在這類客訴事件後的公司內部檢討會議中,通常就會有一批工程師被客服工程師釘到飛天。
除了專業知識上的增進,我覺得進入職場的另一個有趣之處在於:「你必須練習和不同背景的人合作。」我認為臺灣教育會逐步地使學生的生活環境均質化,我在高中後就幾乎沒機會和不知道公式「F=ma」的同學相處,上大學後則幾乎所有同學都懂怎麼解「靜力平衡」的題目。在過去臺大團隊合作的經驗中,總是習慣假設團隊的其他成員也和自己有一樣的先備知識:「其他人也知道『我知道的事』,也做得到『我做得到的事』。」但在職場不一樣,你可能以為是很基本的常識,其他人並不知道,這時候你要想辦法用淺顯的方式讓他們明白;相反地,你以為是很難、不知從何下手的事,你說出來後,其他人可能馬上就解決你思考了好幾天的困擾。在這種種一來一往的互動中,很快地你會明白:「每個人一天都是24小時,只是你們選擇做的事情不同而已。」你可能教其他人PID控制的數學模型,他可能教你怎麼調機台的控制增益(gain)值。我覺得這樣的團隊合作經驗很有意思,比起類似背景的夥伴,你們可能必須要花更多時間溝通,但你們可以完成更多更廣的事。
在學校讀書時,我總覺得很難想像業界生活的樣子,觀察周遭的其他同學,總覺得有些「讀書讀越久,越害怕出社會」的現象。我很慶幸在讀碩士前先有這段工作經驗,實際工作後才會明白在學校學的哪些東西有用、哪些東西沒有用。在此鼓勵臺大機械的學弟妹寒暑假可以去業界實習,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對書本上複雜的定理公式感到困惑:「不知道學這個要做什麼?」而當你因工作上需求而回頭翻書時,看到那些定理公式的感覺反而會是豁然開朗;而相同的,在工作後重新檢視自己學習內容的規劃也會變得更「實際」,因為你知道你需要學什麼。(作者預計2016年春季前往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就讀碩士學程)

 

地址:台灣台北市106 羅斯福路四段1號工學院綜合大樓508室
電話:(02)3366-2744                  傳真:(02)2363-1755
mail:meoffice@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